娃哈哈的宗馥莉事件基本尘埃落定,那几天,我滑屏的手速都赶不上它刷屏的频率。
平静较久的商业界既然有了一些涟漪,各方人士自然悉数粉墨登场、挥斥方遒。
有打感情牌的,有持阴谋论的,有评说接班人制度的,也有义愤填膺、呼吁抵制娃哈哈的。
不论何种取向,此事都是关于企业传承的。
自古而来,传承无外乎两种方式:铺路式和托孤式。如西汉景帝和武帝的传承。
汉景帝在武帝登基前,为他扫平了一切障碍,比如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夫。
汉武帝则采用的是托孤的方式,为新太子找了几个能干而衷心的臣下。
无论哪一种方式,都是权衡当时形式的抉择,也都有各自的隐患。
你雄才大略,老子就是汉景帝,扫清障碍,为你的上位铺平道路;你羽翼未丰,老子即使强如汉武帝,也只能托孤,助你成长。
如此而已,如此而已,何必过度解读?又何必被舆论左右?
只是,如果娃哈哈继续靠“宗老式情怀”来维持的话,那么,它被农夫山泉们吃掉,就应该没有人惊讶了。
当然,这些都跟洒家没有关系,表过不提。毕竟它再热闹,对局外人来说,也无非就是“瓜”而已。
我只是想起了一件早期的传说,内容大致是:宗馥莉海外归国,胸怀大志,对其父宗庆后的一些治企措施有着不一样的看法。
富二代归国大抵都是一样的:满肚子“国际先进经验”哪里看得上本土企业的“土办法”?那时的宗馥莉,正是骄阳初升,给她一根杠杆,她能再造一个高级版娃哈哈。
天下疼子女的江湖大佬大抵也都是一样的:王思聪海外归来,王健林给了5亿的零花钱:折腾去吧。宗庆后也为女儿开创了新的公司:折腾去吧。
而结局也大抵都是一样的:本土富二代无论是开疆还是守成,鲜有能超过父辈的。尽管他们站在了父辈的肩膀上,但最终发现:即使打拼多年,拿掉父亲的那杆旗号,自己依然没有存在感。
也许,天下的后辈大抵是一样的:无论父辈如何地出类拔萃,在他们的心中都会认为自己早已超越。比如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所示:嘉靖时期的内阁首辅严嵩,权力顶峰能屹立二十年,自是意识志雄,但其子严世蕃仍然自己早已超越其父,尽管屡屡失误需严嵩救场和善后,但“初心”终不改。
这虽是影视形象,但大抵是贴近事实的。因为伟大如毛主席在后辈的心里也是被如此认识的。这难道是人性?抑或是宿命?
“毛泽东思想”虽然仍是我党高举的一面旗帜,但它不再全线飘扬则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这固然有不得已的尴尬,如在主席心中,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但现在的显然不是。这让我们还怎么处处举?不过,私以为,这里还有另一重原因:就是在后辈的心里,都认为自己早已超越了他老人家。——我都超越了,还用再举着吗?
有些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始终不离不弃,继续开天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终成另一个巨人,其思想也泽被四方,连邻国都收益;其智慧更光照后世,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盛世。
而有些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得以俯瞰天地,遂认为自己比巨人站得高、看得远,于是整日里想着跳到地下,与巨人“试比高”。
“不废江河万古流”,“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就是我永远高举的两面旗帜,一手一面,怎能有多余的手再举别的旗帜?换掉?还有比它们更值得举的旗帜吗?我认为是没有了。
毛泽东思想!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