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p233-257
1. 制造业的分工,来自偶然的不同的劳动者分做不同的工作,而逐渐发觉了此般的优点,渐渐形成系统的分工。优点在于时间和空间的节省。即反复做同一件事,减少了事情转换的间隙,也能令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在这件事上,从而减少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经验的累加。此外,从资本家的角度,分散的手工业结合起来了,各生产阶段间的空间距离也得以缩小。
但是持续做同一种工作,会妨害生活精神的紧张力和活动力。活动本身的变化,是休养和刺激。p236
2. 分工导致的流水线所雇佣的劳动者数量成比例,形成有机关系,故而在质的划分上,多了量的规律和均衡。如,完成量看,铸造工人每小时2000个,分切工人每小时4000个,摩擦工人每小时8000个,则雇佣摩擦工人一个,需要雇佣4个铸造工人、2个分切工人。
3. 商品生产过程对劳动者提出的要求有较大的力、较熟练、较好的注意力。很少有人有所有的素质,而分工可以令不同的素质独立起来,使每个人的天赋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最经济的结果。令劳动者专任一种机能,劳动者就成为某个单独的器官,有着片面性和缺陷型。
至此,劳动者有了等级制度,分化为熟练和不熟练劳动者。前者不须有学习的费用,后者因职务简单化而减少了学习费用。学习费用的消灭或减少,是劳动力价值的降低,包含资本价值增殖的提升。
4. 进一步谈分工。分工有制造业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制造业的分工是由资本家所雇佣的一群劳动者分别劳作,而完成一共同生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的。社会内部的分工,是之前几章所讲的,因商品交换而形成的互相独立的商品的买和卖。制造业的分工使社会的分工增加。比如制造业所用的生产工具,由互相独立的部门生产了。原料,也可根据种类和形态分成不同的生产部门了。
5. 分工增加劳动的生产力,同时一定量劳动所消耗的原料也会提升。所以,每个资本家手中的资本最低额必须提高,换言之,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手段,必须更多地转化为资本。
6. 分工后,人成为“部分劳动力”,成为资本家工作场所的附属物。只有“为资本所有”,才能有所产出。劳动者个别的生产力匮乏了,劳动者们是被桎梏了。
7. 手足的单一活动习惯,令思考与想象的机会减少,故而劳动者的志气、悟性降低,变得迟钝愚昧。在他单一所习惯做的工作之外,无法活泼而持久地运用自己的力量。
8. 制造业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的支配形态,有多方面的障碍,不能充分发展。原因有:①虽然有劳动者的等级,但不熟练劳动者的人数极为有限。②有对妇女和儿童的榨取趋势,但因成年男工人的反抗和习惯所阻碍。③手工业活动的分解虽然降低的劳动者的教育费用,但较难的劳动仍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工人们倾向于保留这个时间。④资本要与劳动者的不服从性格对抗。
联系:德鲁克反复强调,要将员工放置在最合适的岗位,因没有人是完美的,必须因人设职。并且,要意识到,工作的本质不是找缺点,而是找员工的优点,能完成工作的最关键的特质是其长处。
第十三章 I-III p258-292
1. 工具与机械的不同,并不在于单纯或复杂的结构,也不在于以人或以非人力为原动力。一切发展了的机械,都由三个在本质上不同的部分构成:发动机、配力机、工具机。发动机是动力的源泉。配力机是以飞轮、齿轮、绳等联动机调节运动,并在必要时改变运动形态,并以运动分配传达到工具机上。工具机或工作机是18世纪产业革命的出发点。
2. 劳动者同时使用的工具数受身体器官的限制;工具机同时运转的工具数,不受限制。
3. 当作动力的人和当作工作者的人的差别:当人仅作为工具机的原动力时,是很容易用风、水、蒸汽替代的。(德鲁克:流水线类的机械工作本就该交给机器去做)
4. 机械间的合作:若干同种又同时共同发生作用的工作机在空间的集合。——各工作机成为同一发动机的种类相同的器官了。机械体系:以若干同种工作机的合作为基础,或以不同种工作机的结合为基础,但全体系即使全部由蒸汽驱动,在一些动作上仍需要劳动者推动。
5. 产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招致其他产业生产方式的革命,如机械纺织业、机械织布业成就了漂白业、印花业等。工农业生产方法的革命,又促进了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条件,即交通运输的革命,因为市场开放了。交通运输的革命也会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产业生产中原动机的建造,从而满足大规模运输的需求。
6. 劳动手段自身的性质,以自然力代替人力、以自然科学的应用代替人类经验的积累。故而,劳动手段性质的改变,令劳动过程的合作性质为必要的了。
7. 机械的磨损,包括使用的,也包括不使用的磨损。此外,还有因为新机械被制造出来导致的旧机械交换价值的减少(精神磨损)。而劳动日越长,总价值再生产的期间越短,精神磨损的危险就越小。所以,这就为资本家延长劳动日提供了动机。
8. 机械的使用,一方面为资本家延长劳动日提供了动机,并使劳动方法与社会劳动体的性质发生革命,把所遇到的抵抗全打破;另一方面,因为机械让劳动者失去工作,故而创造力一个不得不听资本命令的过剩的劳动力人口。
9. 劳动日的减少,并不一定会使生产量减少。因为资本家会加快机械的使用率,提高机械的速度,或生产损耗更小的机械,在过程中充分利用好机械。同时资本家也会要求劳动者以更大的劳动强度工作,如同一劳动者的监视范围扩大(劳动范围扩大)。
工人在劳动日减少后,有了更大的注意力和精力,客观事实的结果证明,是可以达到与之前一样的生产物的。这是对之前极度剥削不愿意减少劳动日的资本家的反驳。
后来,因劳动日的延长由法律禁止了,资本家就开始寻求增加劳动强度来解决。但这也带来问题:人的精神极度紧张,造成疾病。马克思认为,接下来劳动时间有再度缩短的必要。
联系:p275 “生产马和机械所必要的劳动,是数学上确定的分量;过剩人口中的妇女的维持生活费,却是随便有一点就行的。”不禁想到法律裁决中物权是好分的,而精神补偿即广泛的与人相关的费用,却是难有提高的。这即是体现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对于“人”之尊重与价值的一个侧面。
第十三章 IV-VII p293-324
1. p303:资本由机械而起的价值增殖,与由机械而生存条件被破坏的劳动者数,成正比例。
2. 机械改良的结果,是令不熟练劳动可以代替熟练劳动,比如幼年代替成年、妇人代替男子。从而导致工资的混乱。
3. 机械是压制罢工的最有力的武器。机械不断逐出劳动者,而劳动者能加入的新职业,也只是少数低级的报酬甚差而求职者甚多的部门。没能加入新部门的,大多在过度期间饿死。有新的劳动部门需要劳动力,也是因为有新的追加资本投入,而非原先使用它们而已转为机械的那部分资本的原因。
4. 机械本是人类对于自然力的胜利,但资本主义使用机械,使人类隶属于自然力。机械本可以增加生产者的富,但资本主义使用机械,令生产者化为待救济的贫民。
5. 机械的直接结果是增加剩余价值,代表剩余价值的生产物也增加。资本阶级及其附属这的物质更加富饶,这一阶层的人也越多。马克思的数据记录了仆役阶级的人比社会上任何行业的人都要多(p315),可见资本主义从机械中获得的辉煌。
6. 机械的便宜和交通的发达,机械经营压倒外国手工业生产物,强迫外国成为原料生产地。如东印度成为英国出产棉花羊毛亚麻的地方。大工业国工人不断过剩,助长了移民和殖民,使殖民地成为祖国的原料栽培地。如澳大利亚变成羊毛生产地。这就是机械支配下心的国际分工,一些地方成为主要的工业生产区域时,其他各地即转化为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域。
7. 资本家必须面对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故而抢着使商品更便宜,这就要抢着使用改良的机械代替劳动力。竞争达到一定点后,为商品便宜,还会压下工资,使其低于劳动力价值。
联系:这章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马克思用从事不同工作的人数进行记录与对比,从而加强了仆役阶级之人反而最高的“荒谬”结果。这个观察与论证的角度,值得借鉴学习,以侧面反映出资本主义之辉煌,让人有些意料之外,冲击力大过直接对比财富之大小。
第十三章 VIII-X p325-360
1. 机械,消灭小工厂,以廉价劳动为基础,压榨夫人、儿童、不熟练者的劳动。本章继续控诉了资本主义压榨的可怖面孔,如占有空间极小、卫生条件极差、工作环境危险、工作时间极长无法休息、以货物支付工资(给名目上已经很低的工资再打折扣)等等。
2. 缝纫机等机械本身生产过剩,使难以售卖的机械价值又跌落,旧机械折价,结局是卖到大资本家手里
3. 劳动者在一时期,因大量订单涌入,忙的要死;另一时期又因工作缺乏,饿的要死。
4. 即使只需要出一点钱,就能改善卫生与安全环境,资本家却不愿意出,而必须只能由国家制定法律来实行。
5. 工厂法的教育条款的成功,证明了教育与精肉劳动相结合,可以让教育更具成效。只受半日教育,所得的学业可与日校学生一样多,且往往更多。
6. 父母和资本家一同,压榨自己的儿女。这是贪婪、自利、残忍的表现。在极端恶劣环境中成长的儿童,无道德、无知识、无宗教、无人情的儿童,竟作了一代人的父母。
7. 资本的掠夺为何可怖?因为资本家之间也存在竞争,甚至要求“竞争条件的平等”。工厂法缩短了童工的劳动日,但他们时刻担忧童工结束劳动还会去其他未被取缔的小工厂劳作。
8. p359:在定限时间内增进丰度的方法的进步,结果都成为丰度永久源泉的破坏。
9. p360:资本主义生产虽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促进了社会生存过程的结合,但同时它又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劳动者。
联系:对于矿山问题,英吉利法庭上往往由矿山所有者对证人矿工提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使证人“仓促间不知如何回答”。这一部分是最能令读者气愤的。也正如马克思所说,“极富资本主义精神”。
比如问“在父亲受伤或死亡的情况下,禁止十二岁至十四岁的儿童不能工作,不是灿然的事情吗”;比如工人要求验尸陪审管召唤了解情况的工人作证而非不知道矿坑情形的小商人,反问“陪审管大部分由工人充任,就公平么”;以及各类何不食肉糜的发问“那里不对,不会走么”;希望工人自己告发而不派发监察专员,但工人却不敢告发,原因你我皆知,他们没有选择,而资本家却不承认这一点。资本家的眼中只有花销,而不愿为人命考虑,甚至有问“气体爆发,矿山所有主不也受损失么”如此不害臊的发言。
这一段讽刺至极的事实,直接点出如果劳动者与资本家地位悬殊、知识与信息悬殊,则强的一方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实施言语和知识的打压、欺骗。放至今日,大资本家生产注意力消费的产品,不断研究算法喂满用户的脑;另一方面,普通人在需要驳论、申诉时,也少有资本或能力请得起好律师,而资本方往往有能力正当狡辩。今年以来多个案件已证明了这一点。
第十四章,第十五章 p361-377
1. 劳动日延长,劳动力价值虽然名义上不变,甚至增加,但实际有低落到价值以下的可能。因为劳动力延长会导致劳动力磨损,超过一定限度,磨损会极速增大。劳动力的再生产条件和活动条件会受到巨大破坏。
2. p365:这种过于丰饶的自然,使人类不把发达自身这件事当做自然的必要。“前者(自然的富)虽贵重而有利,但使人们不注意、傲慢、不节制;反之,后者则强制人们精细、勉学、有技艺、有政策。”(托马斯·曼著《英国对外贸易致富论》)
3. 劳动日,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力的关系
1)劳动日、劳动强度不变,劳动生产力增加,则劳动力价值降低、单个生产物价值降低,剩余价值增加。
2)劳动日、劳动生产力不变,劳动强度增大,则单个生产物价值不变,生产物增加,剩余价值增加。
3)劳动生产力与强度不变,劳动日延长,则剩余价值增加。
4)劳动的持续时间、劳动生产力、强度同时变化时,可能出现同方向作用叠加和反方向作用抵消的情况。马克思在书中探讨了两个重要的情形:
①劳动生产力减小,劳动日延长,则若剩余价值绝对量不变,其相对量就减少;若其相对量不变,则绝对量增大。
②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力增加,则二者都会导致劳动日缩短。但劳动日不会缩短至剩余劳动减灭的地步,这是资本所不允许的。这时,必要劳动就会增大。因为,生活条件的改变导致劳动者要求更高的生活水准,故而现在算作剩余劳动的一部分,之后也会成为必要劳动。
劳动生产力越是增加,劳动日就越缩短;劳动日越缩短,劳动强度就越能增加。
联系:当探讨动态变化时,马克思点出了量变带来质变的重点,如“劳动力延长会导致劳动力磨损”,从而带来损坏。这会影响未来劳动者出卖劳动力的可能性与质量,而这,正如马克思前文早已点出,“是资本家所不在乎的”。
所以,即使我们眼前存在劳动日、劳动强度、劳动生产力等诸多变量,变化框架也与数学公式无异,但不应忘记,人之所以为人,是有其肉体、素质、情绪的。人不是现代社会坍缩成的数据、不是画像,而是血肉交织出的你我。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往往忽视这一点,从而对他人压迫、对自己放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