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余,我经常到河边走走。
傍晚,红霞未退,夜幕未至。河岸两旁,行人三三两两。
我通常会沿着一条小径往前走,到了河边就在河旁的石子上坐着,听潺潺流水,有时候忍不住就伸手像小时候那样玩玩水,倘若是夏天必要踩上几脚方尽兴。
绕一圈回来后,我便在空地的木椅上坐着,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其间见得最多的是大人带着孩子散步。
有一个中年妇女走的比较快,身后跟着她的女儿,小女孩五六岁的样子,满脸笑容,蹦蹦跳跳,浑身上下都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她对大自然的一切充满了好奇与向往,脸上的神情仿佛一个饥肠辘辘的乞丐忽然面对满桌的美味佳肴。她时不时停下来拨弄下花草,蹲下来看地上爬动的小昆虫。
但是她的母亲不知道为什么很着急,好像后面有什么追着,前面有什么等着她似的。这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总是行色匆匆,他们开车要快,走路要快,排队也要插队,赶着去投胎似的。
女孩的母亲在前头不耐烦地叫嚷,催促身后的女儿,小女孩听到母亲的责备,悻悻地抬头站起身,然后一路小跑跟上母亲。
等女儿走近了,还要数落:每次都慢吞吞的,以后不带你出来。仿佛出门就是为了早点回去似的。
好好的一次郊游,好好的一次亲近大自然的机会,不知不觉又陷入了平日的兵荒马乱里。
我还见到一个两鬓斑白的老人家,带着两岁上下的小孙子。
小男孩走起路来还不是很稳,但他显然很欢喜,很喜欢宽阔的户外,他嫌爷爷走得慢,便挣开爷爷的手,加快步伐,身体却似乎跟不上他兴奋急切的心情,晃晃悠悠。
老人家步履蹒跚,看见小孙子走得急,连忙在后面嚷道,慢点,小心摔倒,摔倒了又要哭鼻子了。
对于爷爷的吓唬,小男孩全然没放在心上,高兴地一直往前小跑起来,果然没几步就啪一声摔倒了,他自己爬了起来,嘴巴上粘着灰土,回头看了看爷爷,委屈地哭了。
老人家走上来,生气地抱怨,早跟你说了,走慢点走慢点,就是不听,现在摔倒了吧。
我总感觉那个老爷爷身上萦绕着一股怨气似的,这股怨气让他无法心平气和,然后不断地埋怨抱怨发牢骚。
我想起《童年的秘密》中,教育家蒙台梭利讲述了一件她外出时遇到的一件事,在路上她看见一个日本父亲带着年幼的儿子散步。当这个一两岁的小孩用手臂抱住他父亲的腿时,这位父亲就一动不动,他可爱的儿子于是绕着他的腿尽情地玩耍。
等孩子玩够了,他们才往前走。
过了一会,儿子又坐在了路边,这位父亲便站在一边等他。
我想,这应该是最合适的与孩子散步的方式了,大人应该去适应孩子的节奏,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孩子不仅是在玩,也是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世界、与世界互动。
当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的时候,我们能做就是默默守在一边,警惕那些未知的危险。
那个着急赶路、不断催促的母亲,那个在身后不断抱怨的爷爷,太多的大人、太多的父母不知不觉间成了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阻碍。
他们一会觉得孩子走得太慢,于是又催又赶,一会觉得孩子走得太快,又在后面又吓唬又责备。他们总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站得高高的,自上而下地俯视孩子,从来没有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那双眼睛里藏着一个美好又充满想象力的世界。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穿越时空,和自己童年时代再次相遇,我们在回忆也在修复我们自己的童年时代 。
如果我们的童年美好,何不陪孩子重走一回。
如果我们的童年伤痕累累,留有缺憾,何不重新面对那些过往,父母未曾给我们的,我们会重新从孩子身上得到慰藉和补偿。
台湾作家张文亮曾写过一首名为《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的诗,初读只觉有趣,重读才解其中的深意。
那只走得慢、不断别驱赶抱怨的小蜗牛其实不就是成长中的孩子们吗。
《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彷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天上一片安静。
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好吧!松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
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
原来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