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大家好,我是思维导图的学习者和践行者陶冉冉。
我相信很多伙伴都有这样的经历,想增强某一方面知识体系或者提高某方面能力的时候,首先就会想到要去买相关的书籍,学习相关的课程,做相关的刻意练习。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困扰,那就是不能很好的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知识体系。很难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如果您有这样的困扰,那么来看看今天的分享吧。
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学习的含义。从广义上讲,学习是指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方式。学习贯穿每个人的一生,需要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看完这么长一段话后,小伙伴是不是有点糊涂了,觉得这是在讲什么?不要着急,我们继续往下看。学习的含义从狭义上讲,是指通过读书、听讲、研究、观察、探索、实验、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的行为方式。看完这段描述后,我们发现了自己熟悉的动作:看书、听讲、研究、实践等等,是不是和自己的行为方式立马建立了联系呢?所以,当我们学习新知识,涉及到读不懂的内容的时候,还记得我上一次的分享么?我们需要进行基础阅读,一字一句的多读几遍,并且用图片方式把能联想到的词画出来,加深理解记忆。根据我们自身学习经历,也能够明白,学习包括三个过程,学习知识,学习技能,最终要学习意识,将新知识通过不断练习,形成为自己的习惯,深入到自己的意识,这才是学习的目标。
接下来,跟小伙伴分享一个概念:建构主义。这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二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我理解建构就是盖我们自己的知识大楼。不断把新知识加入进来,与原有知识固化形成的经验相融合,把二者融合的天衣无缝,这个楼才能保证稳固。建构知识体系包括三个过程:同化,就好比把新知识是一块砖,给它抹点泥巴贴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顺应,就好比虽然两块砖已经初步接触了,但是不能定型,还要比一比长与短,高与低,看看怎么放置最合适;平衡,就好比终于放好了,在继续找找齐找找平,终于能完美的契合融为一体。
那么,有小伙伴又会问了,学习和建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呀,可是问题是盖一座楼太耗费时间了,怎么才能又快又好呢?这就涉及到如何有效运用我们的大脑。从三个层次跟小伙伴分享,第一,来了解一下我们的大脑。保罗·麦克里思提出“脑的三位一体”假设中,把人脑由下开始,分为爬行动物脑,主管人的本能如进食、保护自己等、边缘系统(又叫中间脑),主管人的情感和记忆、和新皮质(又叫理性脑),主管人的交流、倾听和创造。第二,左右脑分工。这个大家就比较熟悉了,左脑是理性的,右脑是感性的。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同时使用好左右脑,关键在于要通过刻意练习,强化训练左右脑链接的桥梁,保持左右脑沟通渠道畅通。如何锤炼桥梁呢?就是第三,训练眼脑反应。通过眼睛看到信息,立即在脑海中反映出画面,从而提高理解记忆的速度。
最后,提升思维系统。当我们阅读一本书,首先要通读,通读完成后形成关键词笔记,这个笔记可以是线性的形式,帮助我们识记书中的重要内容。第二,进行编码储存,扩容体量,这个过程需要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尊重书中原有结构和作者的想法,图文并茂的体现出来。第三,反复思考书中内容,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相匹配,把自己需要的留下,形成为自己定制的“干货”思维导图。通过以上的步骤,既锻炼了提取关键词的能力,又在思维导图中强化了左右脑分工协作,还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思考把新知识真正学会弄通,形成了体系。
最后,和小伙伴分享学习的“习”字,在篆体里是一个日字上面有两根羽毛,意为鸟儿在太阳下练习飞翔。任何能力提升的背后都离不开勤奋的练习。和小伙伴共勉,一起用思维导图把学习变得更加快乐、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