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浩瀚的宇宙,我们人类渺小到完全可以被忽略。但我们的祖先并不会因为自己的渺小,而放弃对宇宙的观察,并从满天繁星中发现,金木水火土这五颗行星的运行轨迹是不一样的,且相对位置会发生变化。而正是基于对这五颗行星不断深入的观察,人类对宇宙的了解也不断的更新,人类的世界观也不断的迭代颠覆,同时也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结构组成。
金木水火土,日月照今古。阴阳五行,太极八卦,这是东方传统对世界的解读。西方世界是怎样解读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
我们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宇宙的观察和探索,前段时间公布了首张黑洞的照片,一时网上也是沸沸扬扬,由于照片中黑洞的边界和图像是朦胧模糊的,所以各种类似朦胧的照片都来蹭热度了,而事实上我们的世界观及认知都是从这样模糊朦胧慢慢变得清晰的。
马玉炜老师说过,他曾经因为冥王星被踢出行星行列而震惊,不能接受自己的一直奉信的科学,说改变就改变了,连商量的余地都没有。不过反过来想,冥王星这么大的星球说被踢就被踢了,而我们渺小的个体,又有什么好骄傲的呢,还有什么不能变通的呢。所以他又说:“冥王星都能被开除,今后发生多么荒诞的事,我都能理解了。”
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对我们所持有的观点,时刻保持谨慎的态度,因为我们无法保证自己是完全的正确。同时对接触到的事物和观点,也要时刻保持思考和觉察,这样我们就会多几分的灵活和变通。
言归正传,所谓世界观,简单来说是诸多观点的拼图,这些观点互相关联支撑。通过我们的观察到的零碎的片段,去拼凑认为真实的世界或宇宙的样子。
事实与真理是不断循环论证的过程。所以事实不等于真理,事实不是永恒的,可能我们暂时认为是真理的事实,若干年后发现是错误的,这就是世界观的迭代和颠覆。
比如以前人们都以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所有的天体星球都是绕着地球转的,因为这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感受和观察的事实,自然就把这一切当成了真理。但后来人类通过科技的发展,更加细致的观察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首先,真理的得出有两个途径:真理符合论、真理融贯论
真理符合论认为,真理之所以为真理,是因为它与事实相符合。这个理论比较难运用,是因为需要找到一个是真理的基准点,去论证所有其他的事实,而这个核心真理,几乎不存在,笛卡尔找到最后认为,只有我自己的思维是唯一确定真实存在的,所以他说:“我思故我在”。但要以这个为基点去论证万事万物,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实际运用的时候,还是会妥协,假设一些观察到的事实,当做是推论的基础,然后得出更多的事实为真理。
另外一个是真理融贯论,分为个人融贯和团体融贯,这相当于权威解读,大环境影响。也可以解释为避免认知失调,产生的心理抵触。
还有一种是以科学为基础的融贯论,属于团体融贯论,与科学相关的观点或部分科学家群体观点的集合论断。
其次,事实又分为,经验事实和哲学(概念)事实
经验事实,就是指我们可以直接感受观察到的东西。所以有句话说“只有感观经验塑造出来的世界,没有绝对真实的世界”
哲学(概念)事实,是在根据我们的观察,再经过我们的推理想象,得出来的事实。
证实推理和不证实推理,前者属于归纳推理的一种,其特点是,即使所有的前提条件正确,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不证实推理是一种演绎推理,其特点是,前提条件是真的,就能推出真的结论。
波普认为,科学应该是尝试对理论进行反驳,而不是去证实,这就是证伪主义。可证伪性是科学的标志
工具主义:一个适当的理论可以对观察到的事实,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预言,至于这个理论是否反映或模拟的是现实世界,这并不能确定。这相当于是一个经验公式,实质是什么,不知道,先用着再说。
现实主义:一个合适的理论必须不仅可以给出解释和预言,还要反映现实事物的真实情况。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未知的领域太多了。
世界观的三个阶段
亚里士多德世界观
1、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中的几个主要观点:
(1)“地心说”:地球位于宇宙中心,是球形的。
(2)地月关系:月球离地球最近,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区域为月下区,月球以上的区域为月上区,由元素以太构成。
(3)星星和太阳的顺序:首先是水星,然后是金星,接下来是太阳、火星、木星、土星以及所谓的恒星球面。
(4)宇宙:宇宙边缘就是恒星所在的球面,所有恒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都相等,且都镶嵌在一个球面上。球面以自身轴线为中心转动,转动一圈大约24小时。
(5)目的论和本质论:宇宙是有目的的,而且有本质存在。宇宙中每个基本元素的天然目标都是要到达其在宇宙中的天然位置,天然存在的物体都被认为有本质属性,而正是因为这些本质属性,物体才有了它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比如土元素的天然趋势就是要位于宇宙中心,也就是地心说。
比如星座用来算命
在将近2000年的时间里,亚里士多德世界观被接受为一种普遍观点,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该理论不断得到修正,但是其理论基础依旧是一个以地球为中心、有本质存在、有目的的宇宙。
2.天文学数据:经验事实
(1)恒星运动
被称为恒星的亮点以一种可预测的模式运动,而这个运动模式早在人类有记录的历史开始之前就已经被发现了。恒星运动似乎是以一种规律的模式,将近24小时重复一次。太阳相对地球东升西落,这决定了地球的昼夜变化;同时,它在地球边缘升起的位置每个季节都发生变化,这决定了地球的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
(2)月球的运动
比较明显的月球运动包括,月球大概每29天多会循环一次;相对恒星,它会向东偏移,但是偏移的速度比太阳快。
(3)行星的运动
在任何一个夜晚,我们称之为行星的一个亮点,与我们称之为恒星的一个亮点看起来并没有显著的不同,其在空中运行的方式也是相似的。所以,人们很难分辨恒星和行星。
然而我们的前人早就发现了夜空中有5个亮点跟其他上千个亮点都有所不同。这个不同点主要是基于这5个亮点的运动模式,但并不是它们在某一个夜晚的运动,而是经过许多夜晚形成的模式。
正是这五颗亮点的不同,引发了人们前赴后继的观察和解释,所以就出现了哲学事实。
3.天文学数据:哲学性/概念性事实
在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体系下,“天空是一个完美的地方”的观点,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方法来解释天体如何保持运动。与该观点形影不离的是,“天体一定是沿正圆轨道做匀速运动”。久而久之,行星沿正圆轨道进行匀速运动似乎变成了一个常识。现在我们回过头发现,正圆事实和匀速运动根本不是一个事实,而是一个哲学性/概念性的事实,并且是错误的。
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不断发展,分别出现了:托勒密体系、哥白尼体系、第谷体系、开普勒体系、伽利略体系。
牛顿世界观
在牛顿世界观中,宇宙被认为是广阔的,甚至可能是无限大的,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物体运转模式的形成原因不再是其内在本质,相反,物体是在外力的影响下而形成其运转模式;宇宙一天天保持运转,就像钟表每天滴答滴答不停地走。
在牛顿的体系里,天体的运行能被精确的计算出来,据说拿破仑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就问老师:“请问老师,根据牛顿的计算,上帝住在哪里?”
老师答道:“我们不需要上帝,我们只需要牛顿。”
由此牛顿的地位可见一斑
目前最科学的世界观,爱恩斯坦世界观——相对论和量子理论
通过对本书,我们大致了解了自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当中。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再到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发展,我们的世界观一直处于更新迭代的过程中。
过去秉持的观点,现在发现并不一定就是真的,现在的世界观也有可能会被未来的发现所颠覆。但是我们能够确定的是,我们生活在有趣的时代。
生命如是之观,何等壮丽恢宏,请继续做一株会思考的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