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作者,频频拿自己家境贫寒来说事,还贴上几张破败不堪的照片:看,我家有多穷!我还有抑郁症,这些都是生活的不幸带给我的。
看到此,我实在是不忍同情,唯有悲愤!
你是多有闲情逸致,拿着自己的智能手机,咔嚓咔嚓拍下这惨不忍睹的场景,然后还附带说明。
照片的确惨不忍睹,不光穷,而且邋遢,到处充斥着凌乱。
从照片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她家的隔壁就是楼房,想来当地并非贫困地区。
为何独独这一家如此荒凉和不幸?
上有一对重疾在身、卧床不起的年迈双亲,可以理解!
下有孩童几个,嗷嗷待哺、无力养育,可以理解!
自己辛苦劳作、努力支撑,无奈遭遇不幸,志坚却身残,失去劳动力,可以理解!
然而都不是……
事实是,一个父亲,一个女儿。父亲68,女儿27。
从作者的叙述中可以看出,父亲身体不好,但父亲却有力气打女儿,“别人一日三餐,我是一日三打”,可见父亲并非丧失劳动能力。
还是在作者的叙述中,我们了解到,作者的母亲在作者一岁多的时候,离家出走,其中的原因没有细说,我们不得而知。然而从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夫妻关系不合是确定无疑的。而且当初,父亲开了一家饭店,生意尚可,说明父亲还是有一定能力的。
母亲的离家出走,直接导致了父亲的崩溃,父亲觉得这是一件丢人的事情,怕别人笑话,进而把自己的郁闷情绪发泄到女儿身上,从此拳打脚踢,家常便饭,司空见惯。
也是因为母亲的出走,导致了这个家庭开始走向没落,也就慢慢出现了图片中所呈现的场景。
鲁迅先生曾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穷是你的不幸,邋遢就是你的不争了,我不知道除了哀和怒,还有什么可以值得我们同情?
作者就是这个女儿,从她所记述的故事里,我们能够看到她本人还算努力,不甘于命运的捉弄,发奋读书,考上大学,现供职于上海一家公司,可以说也算是山沟飞出的金凤凰。于万千不幸者中来说,她已属幸运。
然而从她的字里行间,我看到的却是她内心的消极和悲观,以及对过去生活的耿耿于怀。
母亲的抛弃,父亲的责打,生活的贫寒,精神的折磨……反复在她的笔尖呈现,每每读来让人唏嘘,却也不免让人看到作者内心的敏感和脆弱。
生活的种种不幸,就真的只有悲哀吗?
“对了,说起初中的时候,那个时候才是真苦,一个月生活费五块钱,天天吃馒头,因为吃不起菜,所以也不敢跟别人一起吃饭,总是买一个馒头,就着从家里带来的大蒜,一口馒头一口蒜瓣的吃。夏日的时候,她们都商量买冰激凌消暑,我就去水龙头里接点凉水喝喝。”
看到这一段,我不禁笑出声,这简直就是跟我的初中生活一模一样。然而我的体验却是快乐大于不幸。那时候一碗小米粥,加两个馒头,甚至咸菜都没有,但吃起来却别有一种香味。我享受于那种咀嚼的感觉:把馒头送到嘴边,大口撕下一大块,塞满嘴巴,酣畅淋漓地咀嚼着,饥饿之后的满足感充盈在大脑里!
我比作者幸运的是,我的母亲没有离家出走,我比她多了一份母爱,然而也仅此而已。
父母性格差异巨大,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雷打不动。吵闹中,伴随的是彼此的恶语相向、拳打脚踢。
父亲打母亲最狠的一次是,父亲拽住母亲的双脚,把母亲从床上拖到地上,直接导致母亲的头重重地磕在地上,昏迷半天没有醒来。母亲打父亲最狠的一次是,一棍子打在他的腰上,让他在床上躺了两个月。
小时候我家里,两间石头房子,一方小土炕,三个人挤在一起睡。我的梦魇就常常伴随其间。父母就在我半夜熟睡的时候,打斗了起来。受到惊吓之后醒来的我,看到的是面目狰狞的厮打和满目疮痍的狼藉。我的心连同我的身体就紧紧的缩在一起。
童年生活的种种遭遇,却并没有让我消沉。父母也没有因为彼此的争执而选择分道扬镳。时至今日,我们的家庭依然完整。
父母之间是有爱的,尽管他们不善表达,不会去说。
那年,父亲在别人家盖房子,被雷管炸伤了手,大拇指和食指不翼而飞,住了一个多月医院。母亲为了兼顾我的上学起居,每天起早贪黑,往返于家里和医院。看着父亲十指连心的疼痛,母亲强忍着泪水,回到家却再也忍不住,每每抱着我痛哭一场。
有一年夏天,十二岁的我刚学会骑自行车,就兴奋的顶着烈日在村口省道上骑来骑去,一连十几天中午也不间歇。后来我就中暑,得了大脑炎。母亲在我身边连悄悄的说话都不能,因为一丁点声音都足以让我脑袋炸裂一般疼。那段时间,痛在我身,急在母心。母亲背着我,从乡医院,到县医院,再到市医院,到处寻医问诊。陪着我在医院呆了半个月,我好了,她却瘦了……
小的时候没有穿过新衣服,所有的衣服都是亲戚的帮衬和接济,就连家里唯一的家电,一台西湖牌电视机,也是舅舅送来的……
需要回忆的东西太多,让人唏嘘的事情总也说不完,然而我却觉得这些并不值得我挂怀。
父母并没有被生活的不易打垮,我也没有,我们还是乐观地生活着。如今的父亲67了,母亲63了,他们还在地里不停地劳作。
每年春节,家人团聚,我们三口人也会做几个小菜,小酌几口,虽然没有那种热闹气氛,但却安逸自足。
家有陋室,却也没有那么不堪,是一排六间的小平房,是父母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盖起来的。
那时候盖这座房子我也出了不少力,跟着父亲去半山腰的悬崖边打石头,把石头一块一块扔下来,再租用别人的拖拉机一车一车的拉回家,然后才有了今天这座不大的房子。
斯是陋室,却也干净整洁,有一种小小的温馨和舒适,因为母亲很勤快,爱干净,见不得邋遢和脏乱。
父母也使尽了全力,供我读书。每次考试拿了第一名,母亲脸上总是无比欣慰,然后会给我做一碗高高尖起的西红柿鸡蛋面;如果考试成绩不好,等待我的就是荆条和绳子了。
母亲打我也是家常便饭,然而无论当时,还是现在,我的心里却没有丝毫的恨意。因为我脸皮厚(其实是一种乐观),每次母亲打我,我就逃。
虽有波折,我也顺利的考上了大学,学成毕业,有了工作。几年下来,我也有了一点积蓄,准备买房,而母亲一下就给我拿了十几万。让我惊讶的不是母亲的态度,而是母亲存钱的能力。
一个普普通通的北方农家,面朝黄土背朝天,靠的只是门口的那几亩山地,而这也是父母一镢头一镢头从荆棘丛中挖出来的。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的悲观、屈服和厌世。
我家以及我自己现有的一切,从无到有,都是我们自己双手挣来的。贫寒、困境、磨难,不曾打垮我们,常常伴随我们左右的是对未来的期盼和希望。
如今的我生活在远方的大城市,和别人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财务自由,只是想想而已,但我却有一种信心和满足。
我也会尽量节省开支,不乱花钱。周一到周五,一日三餐都在食堂吃;周末就买两个蔬菜回家自己做,我不太爱吃肉,所以一餐两素,倒也爽口自在。
每天起床前,我会做两分钟平板支撑,一件小事,长期保持,却看到了身体的奇妙变化。周末的午后,我会去西湖边骑行,穿梭于盘山的林荫路上,一路上坡,越来越艰难,咬牙坚持着,直到骑到山顶。回过头来想想,也没那么难,自己不就那么一脚一脚地骑上来了吗?
想想生活也是如此,总是盯着不幸,不幸还是不幸;按照自己给自己铺设的道路,一步一步的走,收获也一点一点地多了起来。那些曾经的不堪,又算什么呢?
痛苦没什么,忍一忍就过去了。
贫穷不可悲,可悲的是如果不懂得自救,博取同情又有何用?
比起生活上的贫穷,心理上的拮据更加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