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志立 / 不知名的马刺球迷 ◀
“喀麦隆没有人打篮球。”乔尔-恩比德的脑海里还萦绕着父亲的话,尽管拥有6尺10寸的身高,但16岁的恩比德已经是一个准备去欧洲训练的手球运动员了。在把手里的球扔向眼前几乎烂掉的篮筐之前,恩比德压根就没想过成为篮球运动员的可能性,更不用说在拥有“答案”的费城举起“相信过程”这一大旗了。
人生的方向总是由很多看似不起眼,却又意义重大的瞬间决定的。恩比德投出了这一球,在球飞进篮筐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比打手球更多的乐趣。蝴蝶煽动了翅膀,恩比德迅速喜欢上了篮球,每次出手,这个喀麦隆大男孩就会浮夸地大喊科比的名字,仿佛他就是那个米兰的小铁匠。
在一次科比模仿秀结束之后,国际球探托沃穆在大街上发现了恩比德。恩比德的身形立刻吸引了托沃穆,他马上找到恩比德的父亲,试图说服他让自己的儿子改打篮球。恩比德的父亲并没有被素不相识的所谓球探说服,直到他听到了这个名字——卢克-巴莫特。
巴莫特是喀麦隆第一位进入NBA打球的篮球运动员,也是托沃穆发现并引荐的非洲球员之一。在NBA站稳脚跟之后,巴莫特开始在非洲开办巴莫特篮球训练营,恩比德也正是通过这里,用一记转身暴扣让巴莫特在下一秒就记住了他的名字,随后他立刻托人办理护照,将恩比德送进了约翰内斯堡的“篮球无疆界”训练营。
就像恩比德一样,巴莫特永远也忘不了他第一次进入“篮球无疆界”训练营的场景。在意大利的特雷维索,他见到了此前只有在电视机里才能看见的国际球星们:托尼-帕克、保罗-加索尔、安德烈-基里连科......那是2003年,“篮球无疆界”刚刚办到第三届,活动的主旨还是培养、发掘欧洲的篮球青年,并尽力阻止艾滋病的传播。不过来自非洲的他并没有束手束脚,巴莫特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就像8年后的恩比德一样。
如果不去翻找那些散佚在互联网上古时代的网页,我可能很难找到“篮球无疆界”训练营的源起。我也很难想到,这个让FIBA和NBA一起联手、在欧亚非播种开花、吸引无数青少年和运动员的夏季训练营活动,居然能和前南斯拉夫的那一批篮球运动员们联系到一起。
提到南斯拉夫,我们就会想起迪瓦茨、库科奇、彼得罗维奇、萨博尼斯,还有那支能和梦之队分庭抗礼的欧洲豪强。南斯拉夫甚至强大到,就算被一分为六,依然能拉出立陶宛、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这样能竞争欧洲冠军的队伍。就算到了今天,看看塞尔维亚的约基奇;黑山的佩科维奇......(谢谢大家的指正,立陶宛拉脱维亚不属南斯拉夫...)
往事已矣,迪瓦茨、库科奇和另外几位前南斯拉夫球员,在2001年组织起了第一届“篮球无疆界”训练营,第一批参训人员只有50人。对他们来说,2001年是个特殊的年份。在这一年,持续十年的南斯拉夫内战总算结束,曾经强大统一的南斯拉夫打出了八个政治实体六个共和国,迪瓦茨们面对满目疮痍的不知道现在成了哪一国的故土,在这一年正式创立了“篮球无疆界”训练营。Basketball
without borders,多么美好的愿景,而在16年前的南斯拉夫人眼中,这又是多么悲凉而无奈的呼喊。
这一活动迅速吸引了NBA与FIBA两大篮球组织的注意力,他们难得地联起手来,NBA负责出人,FIBA负责出力。在16年间,为NBA和国际赛场贡献了无数的优秀人才。巴莫特、恩比德、加里纳利、瓦斯奎兹、卡波克诺......更重要的是,他们在非洲、亚洲播撒下了篮球培养体系的种子。巴莫特和恩比德成了喀麦隆和非洲的偶像,在偶像作用的激励下,在篮球无疆界的带动下,喀麦隆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篮球训练场和培训体系,建立起了以训练营为主的篮球人才发掘、培养机制。
一个训练营的作用毕竟有限,与寻找下一个恩比德相比,这一套篮球培养的体系和机制,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南斯拉夫之所以能与美国相抗衡,靠的就是覆盖全国的从10岁到18岁的梯队式培养体系。一批孩子,从U12到U16,再到职业联赛,重重训练,层层选拔。能在美国以外的地方,建立起这样的体系,用篮球凝聚起人心。我想,这也是迪瓦茨和库科奇们建立“篮球无疆界”的初衷之一吧。
蝴蝶的翅膀扇出了风暴,恩比德已经成了费城的新希望,就连新来的富尔茨和雷迪克都用“过程”来表忠心。看到大帝扛起复兴费城的大旗,不知道巴莫特会不会想起他带领恩比德踏上球场的那个早晨。16岁的恩比德背身接住队友差点失误的传球,一个垫步,转身暴扣,篮筐噼啪作响,人们目瞪口呆,恩比德从此扣出了属于他的新传奇。
而在非洲、欧洲和亚洲,还有更多的恩比德,他们天赋异禀,他们热爱篮球。巴莫特、托沃穆、迪瓦茨、库科奇和“篮球无疆界”的临门一脚实在太考验运气,南斯拉夫和美国那样完整的培养体系,才是他们最好的出路。
III�V���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