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手头上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也做好了计划,可是一天下来,却什么都没完成。
看到孩子学习没有动力,做什么事都没有规划,磨蹭拖拉,你焦虑得直扯自己的头发。
面对生活、工作中无形的压力,你根本不知道怎么缓解,感觉自己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其实这些现象都表明,此时的你正陷入精神内耗中。
在我们生活中,缺乏行动力而产生的焦虑、犹豫、自责以及高敏感、低自尊、完美主义等都是精神内耗的表现。我们也知道,陷入精神内耗中非常疲累,可是每每我们想突破现状的时候,却好像总被一只无形的手拽回到原点。
那要怎么办呢?
在《请停止精神内耗·避免人生脱序的25种心理偏误》这本书中,德国慕尼黑大学经济心理学教授莎拉·迪芬巴赫告诉我们,突破思维陷阱,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读懂拖延症、焦虑症、轻微强迫症,完美主义等25种由于心理偏误而导致的人生脱序,就能从精神内耗的折磨中走出来。
停止自我破坏,把宝贵的精力投注到发自内心渴望实现的目标上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自己定好了每天运动的目标,可是第一天,说刚下了点小雨,路上湿乎乎的,没有行动。第二天借口有朋友来拜访,没有出门。第三天推脱自己不舒服,还是明天再运动吧。
殊不知,这时候的我们正陷入自我破坏的陷阱。也就是说,你树立了一个目标,却给自己的找了一大堆,不去实现这个目标的理由,从而陷入精神内耗而不自知。
有句话说“有心人找出路,无意者找借口”正是这种现象的本质表现。其实真正导致这种心理的原因,不过是没有把目标放在心上。也就是说你内心深处,并没有想实现这个目标的愿望和内在动机。
因为这个目标从一开始并不是自己想要去实现的,不过是源于一种社会期待,说白了这个目标不过是别人眼中的自己想要去实现的。
通过研究表明,如果我们设定的目标并不是自己所主动想要实现的,那么思维模式就会导出很多的问题,然后在你的面前设置无尽的障碍,让你难以跨越。甚至刚设定目标的那一刻起就会开始找无数个不去实现目标的理由,产生自我破坏心理。
就像运动这件事,我们设置目标的时候,就要想一想,这个目标到底是不是源自内心的真实想法?全心全意追求的目标?是自己真的想运动,还是看别人都在运动,你才想运动。定好了目标之后,自己是否能坚持下来?
如果不是,那建议你赶紧换目标。因为这样你就可以停止精神内耗,而不会投进过多的精力,找各种目标没有完成的理由。
所以说,与其将无数宝贵的精力浪费在你内心并不想去做的事情上,还不如投注到发自内心渴望实现的目标上。
认清个人世界认知偏差,有时候真的是我们要求太高了
很多的时候,即使是关系很好,很亲密的两个人,对相同事物的看法也不一样。
比如说我们看到一片飘落的树叶,在你眼中这片树叶,如美丽的蝴蝶般飘飘然,色彩绚烂,可在他的眼中,不就是一片枯萎的破败叶子吗?枯黄枯黄的,有什么好看的。
其实这也就证明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存在着极大差异,也就是个人世界认知偏差。
因为每个人的需求、价值观以及自己所持的观点都不一样,同时,每个人都希望我们按照自己所希望的被对待,所以,个人世界认知偏差,就可能会对我们生活中的不同方面尤其是亲密关系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我们的情绪,引发精神内耗。
比如,夫妻之间。我们想去逛街,而男人们却对逛街避之唯恐不及,这时候我们肯定会陷入负面情绪,甚至于会追究以前的种种过错,而导致纷争,更甚者引起大的冲突。
孩子写作业,你趴到跟前,指手画脚,不一会儿,家里就鸡飞狗跳,一片狼藉。而你更是为孩子不争气,伤心难过,陷入强烈的精神内耗。
其实想想,能引发我们精神内耗的这些事情,不过是我们的要求太高了。
我们高估了自己和别人看法的一致性,从而,强行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在结果不是自己所期望的时候,难免让自己处在精神内耗的境地而难以自拔。
也许,我们无法避免个人世界认知偏差,那在行事之前,至少可以想想自己的观点、认知、需求以及能力等是否与对方一致,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要客观的看待,这样一来,就能有效避免精神内耗。
让我们陷入精神内耗的心理偏误还有很多,比如,归因偏差、情绪修复偏差、极端化陷阱等。
只要我们认清产生精神内耗的原因,再稍加分析,在我们生活中,停止精神内耗,不再去钻牛角尖,其实,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