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蚂蚁先生
-01-
昨天晚上我在上网的时候,偶然看到了一部很有意思的短视频,只有2分35秒,名字叫《虚荣》。
短片一开始,男主角Scott Thomson一脸颓废地坐在电脑前面,刷着社交网络的动态。
看着社交网络上别人发出来的美食照片,再看看现实中自己简陋的晚饭,他叹了口气。
看着网络上别人发上去的和漂亮的女友的合照,再看看现实中自己那一头乱糟糟头发的,抽着烟的女朋友,他又叹了口气。
他想了一会儿,发了一条状态——“和我的女友吃寿司”,又在后面加上一个表示自己很开心的表情符号,然后点击了“发送”。
这条状态,网友为他点了1个赞。
镜头一转,男主西装革履地出现在公司的会议室里,一屋子的人听着他做工作汇报,男主讲的绘声绘色,可回过头却发现下边听他汇报的同事们不是在睡觉就是在互相聊着天,或者低头玩手机。他发了一条状态——“这次汇报得好极了!”
这条状态,网友为他点了13个赞。
男主似乎尝到了甜头,或者说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了某种满足感。镜头一转,拍一张自己戴着耳机穿着运动衫的自拍照,发到社交网络并配文——“跑步20公里,准备好了!”然后重新坐回自己的车里。
这条状态,网友为他点了27个赞。
镜头再转,女友劈腿,男主回到家打开门的瞬间,看到一个陌生男人裸着身子从浴室出来,女友看到男主突然回到家露出一脸惊讶。晚上男主一个躲在车里喝得酩酊大醉,装作开心地样子发了一条状态——“终于单身了!要不要去夜总会?”
这条状态,网友为他点了42个赞。
男主将自己社交网站上的“情感状态”改成了“Scott现在正处于开放式关系”。
这条状态,网友为他点了103个赞。
男主事业不顺,遭上司臭骂一顿之后被炒了鱿鱼,却装做很开心的样子发了一条状态:“终于辞去我那份该死的工作了!”然后,发了一个话题,#追随你的梦想#。
这条状态,网友为他点了247个赞。
看着社交网络上网友们为男主点的赞,男人露出了恍惚的笑容,看不出是开心还是难过。正在他打算再发点什么的时候,却看见前女友的状态更新了,是和隔壁老王的幸福合照,配文写着——“我的新欢!#大块头#”,下面有1638个赞。
看着合照上两个人的灿烂笑容,他终于装不下去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发了一条状态——“我的生活糟透了。”
然后,隐藏了自己主页所有的帖子,短片结束。
-02-
我相信很多读者朋友和我一样,对于大笔着墨论述沉迷于社交网络危害的鸡汤文可谓走马观花读过很多。写了这么多文字,可对于朋友圈、微博、QQ空间这样的社交网络也是点到即止,甚至有意无意地避开这个主题,不愿意旧瓶装新酒。可是昨天晚上看完这部短片,我改变了主意。因为它拍得太真实了,真实到让我无法再继续保持选择逃避,而不是直面自己的内心。今天,关于朋友圈、关于虚荣、关于人性,我想聊聊我自己。
说来惭愧,过去的我,持续多年,曾在图书馆读书的间隙,自习室复习的空档,拍一拍书扉和笔记本,加上几句“孤独,就是一个人活得像一支队伍”的感慨伤怀。然后点击发送;
也经常臭不要脸地装逼,抹个后现代主义的造型,用美图秀秀把自己的脸成吴彦祖,再加个伤感式的黑白滤镜,配上几句“我喜欢你,却用友情开错了头”的矫情文字。然后点击发送;
也经常一到什么地方旅游,什么店里去吃好吃的,就拼命照照照,选出九宫格的风景,然后点击发送……
那时候的自己,奉行文艺至上的宗旨,发一张照片,一定要把照片精心再精心地调大小、加滤镜,配上反复斟酌的句子,才堪堪发出去。这还不算完,一旦我发了朋友圈,就必须每隔几分钟刷一下朋友圈,看看有没有人点赞,看看有没有人留言,满脑子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那条发出去的状态,担心如果没有人回应会不会太尴尬?担心要是被人吐槽会不会很难过?结果往往是,我压根没办法静下心来学习、工作。
到最后,玩着玩着,我的朋友圈似乎就变了味道。变成不再是为了“表达自己”而发朋友圈,而是为了“伪装自己”才会发朋友圈。
我开始变得和短片中的男主角Scott一模一样。从生活中精心筛选出素材,加以粉饰,浓墨妆点,刻意地隐藏起了自己心中最真实的喜怒哀乐,巧妙地避开了生活中那些真正值得分享的经验和痛点,伪装出一副自己逼格很高,享受生活的样子,打造出每一天都过得活力四射,逼格满满的“假象”,营造出别人眼中的一个“积极,有趣,优秀”的形象。将生活中最鲜艳夺目的一面发到朋友圈里,仿佛那就是真实的自己。纵使那个被苦心经营着的“自己”,和真实生活中的自己大相径庭。
我发朋友圈的初衷,不再是想证明自己过得有多好,而是自己过得比别人好。从我使用微信朋友圈开始,这样的状态大概持续了1年之久。真正让我“看透爱情看透你”的,是大二时候学校放小长假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
那段时间,整个人状态极其糟糕,自己一直很热爱的社团各种排斥自己,就算再怎么努力也挤不进大家围成的小圈子,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但是自己却被孤立了。同时整个人对未来都是迷之懵逼,身边的人做竞赛、混社团、实习各种有条不紊,而自己却什么都想不明白,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无限迷茫。小长假的时候,室友们全都出去玩儿了,只有自己一个人宅在寝室,然后脑袋一热,就一个人去吃火锅。拍照、修图、加滤镜,然后配文“嘿嘿,小长假怎么说也得好好犒劳一下自己”,点击发送朋友圈。
之后查看动态,不出所料,有很多人点赞,也有很多人留言。就在众多留言中,有个朋友评论道:“好有氛围呀,真会享受!”后面是一串羡慕的表情。
那一瞬间,我被一榔头打醒了,突然觉得自己特别可笑。正被低迷和孤独捆绑着的我,心里焦虑而又不安,当时之所以一个人跑去火锅店吃火锅,就是想找个人多热闹的地方待着,之所以发个状态,纯粹只是为了自我调侃,可在他人眼里,却成了“有氛围”、“会享受”。
我翻翻留言,发现很多人评论都是:“看上去应该会很好吃”一类,却没有人问一句,“哎,你怎么在一个人吃?”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朋友圈中的大部分人,其实远远没有你想象中那样在乎你,关心你。哪怕那会儿我的微信还没加那么多半生不熟的朋友,全是我“自认为”的好朋友们。
呵,多么可笑,我们认真地筛选、提炼出自己生活的精华,并且费尽心机,如何才能高逼格地将它们展示出来给别人看,却没想过,也许对方可能压根不在意你的生活,只是在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了你的状态,顺手点个赞而已。
那些点赞,也许只是他们闲极无聊的随手一点;
那些评论,也许只是他们礼尚往来的顺水人情。
我只是朵落花,飘过你的水面,万万没想到的是——你,却当真了。
-03-
大概是物极必反,现在的我,已经不会频繁地发朋友圈了,就算发也是指定朋友可见,不会再让所有人看到我的状态。微信工作号和微信生活号井水不犯河水,每天早上打个早安卡,偶尔发一两条段子博人一笑。可是却依旧坚持原则,对自己的重要决策、开心不开心的情绪状态,要么绝口不提,要么只对少数的指定人可见。生活是自己的,没必要取得一点成绩就昭告天下,也不用将生活的痛苦弄得人尽皆知。不必再付出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只是为了能在朋友圈里打造出一个熠熠发光的自己;也不会再对朋友圈的“点赞和评论”念念不忘,更不会再在“如何回复对方”的问题上浪费时间。比起朋友圈里的自己,我的现实生活过得更精彩——因为如今的我已经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每时每刻,我都在为自己活着。
“我都好久没见你发朋友圈了耶!”
“你不要老是这么极端,多少发些状态,想要了解你的人才有机会去了解你啊!”
前不久我朋友和我遇到的时候,他对我说。
我承认,他说得在理。可是我也知道,比起让一群于我只是萍水相逢的朋友知道我生活得如何,真正关心你的人,从来不会只通过翻阅你的朋友圈来关心你,再多的点赞和评论,都远不如私聊中一句“最近好吗?”来得实在。微信朋友圈,它真得是一个“圈子”,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朋友圈帮我们筛选出了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人。
有一种说法是,当一个人不再频繁地在虚拟的社交网络上发布关于自己生活的种种状态,那就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已经不必再向虚拟社交寻求安全感了。他本身就已经有了足够的底气,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活出骄傲的姿态。
生活,终究还是自己一个人的。希望我们都能摆脱朋友圈里的虚荣心,让“朋友圈”回归朋友圈,活出自己的样子来。
谨以此文,与诸君共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