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网络教研《初中地理深度学习课堂教学研究》学习记录(一)

   从教学策略的角度谈如何在初中进行深度学习的教学

      深度学习是为了更好在教学中克服流于表面、表层、表演的局限,引导学生能深层、深刻、深度的学习

      教学策略:

1、运用理解性的教学策略

(1)意义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内容中,学习的方式上对内容价值的识别和评判上是积极的,知道学习是为什么,学习内容有什么价值,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内驱力

课例:《地图的阅读》

课例:《地图的阅读》

(2)体验性:学生有一个很好的自我感标准,随着知识的加深学生能产生很好的自我成长感体验,让教学回归生活世界,让学生在体验中去发现和思考问题

课例:地图的阅读——图例的讲解

        展示学生绘制的教室布局图,让学生解读图上信息,让绘制同学进行订正解读,从而让学生明白读图过程中会产生误差,所以图例是关乎能否顺利读图的一个重要方面。

(3)高效能: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后通过努力去解除困惑来产生的成就感。要产生成就感,首先学生在体验中能提出、感知、思考问题,并在解决问题后能产生愉悦感,从而产生对学习的正向引导和积极良性的学习循环。

课例:《地图的阅读》——地图方向要素的讲解

        绘制藏宝图,揭晓宝藏地,学生绘制位置(右边角落),学生提出疑问:“谁的‘右边’,‘右边’在哪里,没有明确宝藏位置的方向”,从而明白如果想要准确读出图中有效信息,需要地图中的“方向”。

2.创设问题情境形成层次丰富的问题,形成追问式课堂(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

    解答句:从问题情境的刺激到学生完成解答过程中的思维距离,层次越丰富越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知识

四层次:(1)微解答问题:对于地理表象的说出,地名、数据

课例:《印度》  你能说出印度所在的温度带吗?(根据地理位置图)

(2)短解答问题:对于地理类型的判读、归类、说明

课例:《印度》  在亚洲气候类型图上找出印度的气候类型

(3)长解答问题:利用要素综合某地地理特征,或某一要素的特征;根据自然要素特征总结自然经济地理特征。

课例:《印度》    概括出印度特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根据孟买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图)

(4)新解答句问题(利于初高中衔接):对地理事物的发展演变、预测、假设,培养创造性思维,具有较高的探讨意义。

课例:《印度》    将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口子,我们西北能变成鱼米之乡吗?播放电影:西红柿首富片段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