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四、為性哀愍(分三科) 酉一、徵
【云何名為為性哀愍?】
這個具八種因緣才能夠名之為善友,八種因緣解釋了三種,現在第四種為「性哀愍」。
「云何名為為性哀愍」?怎麼叫做「為性哀愍」?這個「性」者心也,就是他的心很哀愍,就是很同情你。這是「徵」。
下面是解釋。
酉二、釋
【謂於他所常起悲憐,樂與其義樂與其利,樂與其樂樂與猗觸,樂與安隱。】
「謂於他所常起悲憐」,「謂於」所教化的眾生,這位善知識對於這些人起「悲憐」心。怎麼叫做「悲憐」呢?「樂與其義」,就想要幫助他,能令他遠離種種的苦惱,這叫做「與其義」,就是給他所需要的,他現在需要離苦,那麼他就能做到這件事,「樂與其義」。「樂與其利」,他歡喜給他利益,他所缺少的。他缺少什麼?當然他缺少戒定慧,教他修學這樣的善法。「樂與其樂」,還歡喜給他一些安樂的事情,不要有損惱的事情。「樂與猗觸」,就是令他心裏面歡喜,這樣意思。「樂與安隱」,使令他心裏面沒有一些煩惱,沒有一些的恐怖,心情自在。
酉三、結
【如是名為為性哀愍。】
這是結束這一段。這「為性哀愍」就是這樣意思,有這麼一個善知識太好了。
《披尋記》八五七頁:
《樂與其義等者:令離諸苦,是名樂與其義,令修善行,是名樂與其利,當知此由以悲俱心。無損惱行,是名樂與其樂,當知此由以慈俱心。令生歡喜,是名樂與猗觸,當知此由以喜俱心。令離貪恚,是名樂與安隱,當知此由以捨俱心。菩薩地說:一切無量名為哀愍,成就此故名哀愍者。(陵本四十四卷十頁)故作是釋。》
「樂與其義等者:令離諸苦,是名樂與其義」,這個樂與其義就是令他離諸苦,這也應該包括醫生的在內,他也能夠使令你身心裏面的痛苦都能夠遠離,能除遣你身心的痛苦。「令修善行,是名樂與其利」,這「樂與其利」這麼講,這就是你的功德非要你自己創造才可以,就是你自己不創造,他給你一樣東西,這很不容易。所以「樂與其利」是你自己要創造,做好事。「當知此由以悲俱心」,前面這兩句話,「樂與其義、樂與其利」,這就是善知識的「悲俱心」,悲是心所,心是心王,那個心王和悲相應的時候發出來的作用是這樣。
「無損惱行,是名樂與其樂」,沒有損惱行這叫做「樂與其樂」,沒有損惱你的事情,能夠排遣一切對你有損害的事情,那叫「樂與其樂」。「當知此由以慈俱心」。這句話,就是那個善知識有「慈」,那個「慈」能與樂,是這樣意思。「令生歡喜,是名樂與猗觸」,令你心裏歡喜叫「猗觸」。「當知此由以喜俱心」,就是那個善知識,他這個慈悲喜捨三昧,這個「喜」三昧的力量。「令離貪恚,是名樂與安隱」,這個「安隱」是什麼呢?你心裏面有貪的時候心也不安隱,有憤怒的時候也不安隱。而這個善知識會為你說法,讓你遠離貪、遠離恚,你心裡就安隱了。「當知此由以捨俱心」,這是這位善知識的「捨」三昧的力量。
「菩薩地說:一切無量名為哀愍」,就是一切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這是菩薩的哀愍的作用。「成就此故名哀愍者」。
申五、心無厭倦(分三科) 酉一、徵
【云何名為心無厭倦?】
這是善友的八因緣裏面第五科,心裏沒有厭倦。
怎麼叫「心無厭倦」呢?
酉二、釋
【謂善能示現,善能教導,善能讚勵,善能慶慰,處於四眾宣說正法,不辭勞倦翹勤無惰,起發圓滿,為性好樂發勤精進。】
「謂善能示現」,這個「善能示現」就是這位善知識,能善巧方便的能開示你佛法的真理,就是「善能示現」。「善能教導,善能讚勵」,這個「善能教導」就是能令你安住在佛所制定的戒律儀裏面,就是「善能教導」。「善能讚勵」,這個「讚勵」就是讚歎你、勉勵你,說是你這個人有善根,你好好修學不要退下來。就是這位學生,他的菩提心他的出離心向下退,那麼這個善友就是讚歎他、鼓勵他,使令他不要退,是這樣意思。「善能慶慰」,就是這個弟子有了成就,他來祝賀他。
「處於四眾宣說正法,不辭勞倦」,前面這幾樣,就是這位善知識能這樣教導他的弟子。這個這下面第二段,是「處於四眾」之中「宣說正法」的時候,「不辭勞倦」,怎麼疲勞疲倦,這個菩薩他不推辭這件事,他不怕辛苦。「翹勤無惰」,他還特別的精進不懈怠。「起發圓滿」,只要這件事對於他的學生、對於他的弟子有利益,他就能發動能圓滿這個計劃。
「為性好樂,發勤精進」,說這個善友的心性,就是精進。這件事一定是栽培的很久了,他有很多的體力,他的果報有很多的功德的力量的支持,所以他這個精進的時候,他這個身體也能支持。若栽培的不夠,那就是只是有這麼一點心就是了,他的身體不答應這件事的,「為性好樂、發勤精進」。
酉三、結
【如是名為心無厭倦。】
這心無厭倦是這樣子。
(2018.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