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昨日的话题,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的读书笔记。今日部分是关于思考的章节。喜欢李笑来,就因为他思考的深度和独特。所谓独特,也正是达到一般人想不到的深度。而这一章节,主要就是讲思考的问题。
由于内容丰富,会分成多个部分。今日分享的是如何不去迷信权威。除了书中的内容和概念,也会加入我的理解和解读。
1.独立思考
说到破解迷信权威,首先要先介绍技术核心: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听上去似乎充满难度和高深,非常人可以掌握,但在李笑来看来,只不过是指“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的过程”。
比如很火的减肥话题。针对减肥的方法和产品千千万。我之前认识的一位代购做减肥产品,这个产品在介绍原理的时候,大概意思是说,本产品不含脂肪,并且引用之后可以阻止你的肠胃对脂肪的吸收,因此具有减肥效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表现就是,立刻买买买。
在买买买之前,我的思考和高中化学知识帮我做了批判和论证。不含脂肪、阻断脂肪吸收,就可以导致身体的脂肪减少吗?化学和生物课告诉我们,三大营养物质具有转化作用,糖也可以转化成脂肪。因此单阻止脂肪的吸收是不够的。
这就是我对独立思考的一种应用。当别人提出一个观点结论的时候,在接受之前,多问自己一句:
哦,是吗?
2.迷信权威 authority addition
A信任B,信任这个词是带有指向性的。
指向内,就是指向自我,信任自己的判断、思考,并为之负责,多想一层,这就是独立思考;
指向外,就是指向权威,指向他人,相信并依赖他人的判断。过于极端和泛化的时候,指向外的信任就会带来一种思维谬误,即诉诸权威,appeal to authority。
我之前会有疑问。比如我并不是皮肤科医生,也不从事护肤品行业,和护肤品的供应链完全没有任何关系,那么,该如何选购护肤品,我听专家听权威的不就很好嘛?术业有专攻,行外人去听从行内人的指导。
3.迷信权威的风险
迷信权威是有风险的。李笑来在书中给出了如下几种原因:
1.权威不一定正确。
2.对正确的权威信息很多人理解不正确;
3.权威可能别有用心。关于这点,比如最近两年才被揭露的营养学界大丑闻,糖对人体的危害才受到重视,而让人闻风丧胆的脂肪也终于得以部分平反。
4.权威可能并不存在。
错误得对待权威,他说什么是什么,会导致迷信、盲从,严重时甚至漠视常识,遗忘常识。
比如我在最上面举出的减肥茶的例子,事实上,我认识的很多理科生,甚至是学营养的朋友都很信任得买买买,而完全无视自己所在学科和专业中的基本常识。
4.如何正确对待权威
李笑来指出,我们要有这样的态度:权威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辅助工具。(说的太好了!)
做过研究,学过循证的人会很好理解,因为在5级证据等级中,专家意见是最低等级的,而第一第二类证据,是单中心或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
可我就是外行,不懂啊,必须得信任外在的行内人,该怎么办?
循证医学的证据等级给我们提供了思路:寻找更高等级的证据。
举个栗子。比如我刚刚独立生活时候,面对如何选择食用油,五花八门的广告词,各种王婆卖瓜,不知道该买哪家。于是我去查阅了营养专家的书籍,国内指南,依然觉得不甚满意,于是跑去美国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官网进行检索,查阅美国的推荐指南。
可能你会有疑问,为何美国指南就更好呢?因为在指南后面引用了一系列的研究,多中心或单中心RCT,发表在权威杂志上的研究结果。由这样一堆高证据等级构成论证的结论,自然更具有可信性。
最后
今日的内容一分是摘录,九分在解读,也分享了我对独立思考,或说批判性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该如何正确对待权威。
希望对大家理解这个概念有帮助。
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