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下了个很大的决心——开始做社群。有人可能会认为,社群很简单,建一个微信群不就好了么,这个决定有那么艰难吗?我敢说,对于“社群”,大部分人的理解都停留在表面,以为把一群人拉进一个群就是社群了,实际上,那只不过是“一群人”,与真正的“社群”相去甚远。
所以,今天打算聊聊我对“社群”的理解,以此纪念此次新尝试的开始。
社群的核心在于连接
我先说个自己的故事吧。2010年底,我从美国回到北京,那时候,我在北京几乎没有朋友,不过我仅仅花了不到半年时间就积累了一个强大的人脉圈,并且成为圈子的中心,而这背后靠的就是社群的力量。
那时,社交还没有流行开来,也没有微博和微信,为了发展我当时创办的论坛组织The Thinker Group,我不得不每周固定去参加一些海归圈和外企圈的社交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认识新朋友,然后再通过邮件邀请他们来参加The Thinker Group的活动。
随着我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我渐渐发现单靠自己去维护这些关系很难,但这些关系一旦不维护就会慢慢失去,所以我想了一个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让这些人彼此认识,用圈子的方式来守住这些关系。于是,除了大的论坛活动外,我还经常组织小型饭局和活动,邀请那些自己欣赏的和认为有意思的人参加,并且介绍他们相互认识。事实证明,这样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我发现这些人之间的连接越多,越紧密,这个圈子就越牢固。通过这种方式,我不但极大地降低了自己的维护关系所需要花的时间和精力,我也因为是这个圈子的核心连接点而拥有了更大的影响力。
刚刚回国的那几年,我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奉献给了自己创办的那两个组织,而我从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收获莫过于明白了连接的重要性。
不过,除了能够更有效地沉淀关系之外,连接还能带来更多价值,举例来说,假设A、B、C和D四个人同在一栋办公楼里上班,如果他们相互不认识,那么他们之间什么都不会发生,但是如果A和B认识,B和C认识,C又和D认识,那么他们之间便拥有了很多可能性,比如说,A也许会通过B认识C,成为合作伙伴,B可能会通过C认识D,然后发现彼此有很多共同爱好,最后成为好朋友等等。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二种场景中,这些人因为连接有了更多收获。
我们甚至可以把连接理解为创造和增长的本质,因为有了连接,才会有新的机会和可能性,世界才能不断进化,经济才能不断增长。互联网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关键也就在于它带来的这种深度连接。
因此,连接,就是“一群人”和“社群”之间最大的区别,一群人会因为连接的存在而具有凝聚力和更大的价值。如果用一个公式来形容的话,“一群人”就是“1+1=2”,也就是说“一群人”的价值就等于每个人的价值总和;而“社群”则是“1+1>2”,因为社群的价值大于当中每个人价值的总和,这多出来的价值就是连接所创造的价值,而社群成员彼此之间的连接越多,越深入,那么它的粘性就越强,价值也就越大。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把一群人拉到一个群里就是“社群”了,那只是“一群人”。
创造多层次连接
既然“连接”是社群的核心,那么打造一个社群的关键就在于“创建连接”,然而,这也是最难的地方。连接不会自然而然的发生,而是需要符合某种自然规律。什么叫做自然规律呢?也就是说,给定足够的时间和必要条件,这种连接会自然发生,而不需要任何强加的外力,就像你不会因为某人对你说“做我朋友吧”,你们就会成为朋友,会成为朋友的人,只要遇见了就会自然成为朋友,不需要任何外力。
怎样的连接才符合自然规律呢?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有一个潜在的重要法则,即等价交换,潜台词就是,我从你身上获得的“收益”与你从我身上获得的“收益”需要大致相等,不对等的关系很难长期维持。不过这种“收益”不一定要和利益挂钩,例如相互欣赏和喜欢,而非单向的好感,也是一种等价交换,因为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快乐。我当初搭建圈子,介绍身边朋友相互认识时,就会有意识地选择那些要么彼此地位相当,背景相似,要么存在潜在商业合作,或者志趣相似的人去介绍。
所以,“一群人”能否变成一个“社群”,关键就要看它是否拥有能够帮助社群内部形成多维度等价连接的机制,维度越多,连接也就越丰富。我认为,有三个层次的连接方式值得考虑:
1)给每个人自我展示的机会,让连接自愿发生。一个大的社群中存在着很多隔阂和信息不对称,打破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最好方式就是设置一个机制,让每个人都机会并愿意进行自我展示,让他人了解到自己的志趣爱好和背景,这样彼此拥有共同志趣,或者有潜在双赢机会的人自然会彼此连接。
2)让“超级个体”脱颖而出,成为社群的核心连接点。所有群体都会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当中某些人会比另一些人更具个人魅力,拥有更多值得学习的品质。这样的个人对于社群来说十分重要,因为所有人都会愿意去关注他们,并以他们为学习榜样,他们也将成为整个社群的关键连接点。社群需要拥有让这些“超级个体”脱颖而出的机制,他们的出现会给社群带来活力和凝聚力。
3)以兴趣为核心的小组。一般来说,以志趣爱好为基础的关系最容易形成,所以通过鼓励自发的兴趣小组可以让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一群人建立连接。
进一步深化连接
但是,连接只是第一步,仅仅有连接还不够,还需要深化这种连接,否则很难因为深度互动而产生更多价值。而深化连接最好的方式就是一起完成一件对彼此都意义的任务,以此来产生互动,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和连接。我认为,社群可以采用分组和任务驱动的方式来深化这种连接,最后还要有对所有成员都有价值和意义的产出。
总之,要做好一个社群真的很不容易,因为“社群”是一个复杂的机体,它的复杂性超出了我们目前可理解的范围,并且遵行着一套与我们平日里熟悉的“机械逻辑”完全不同的“生物逻辑”。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组织不能有太多的控制,也不需要严格的管理,它需要的仅仅只是一些基础规则和维系这些规则的人,只要这些规则符合自然规律的,它便会实现通过个体之间的各种连接与互动来实现自我发展和进化。
尽管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我愿意带着一个开放的心态和服务者的姿态去接受这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