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的好一些、更好一些,甚至快一些,更快一些。
所以出现了许许多多家长嘴中的“别人的孩子怎样怎样”!
这里涉及到一个词语“早熟”,什么是早熟?早熟好不好呢?
我先给大家聊聊同样是生命体的植物中的早熟,早熟,是个相对的概念,是说个体在同类中的相对性。比如,竹子,前三年竹子的根部在疯狂的成长,根部以上几乎看不见成长;而杨树呢,种过杨树的朋友都会发现杨树长得特别快,三年就长的很高了,而它的根部却很小。结果呢,竹子和杨树的材质硬度一目了然。这是因为它们前几年的“早熟成长”的部位不同。
同样,孩子们学龄前的早熟性发展,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主要得看看在哪些方面发展快于同伴,是利于整个人生的,相反,在哪些方面发展快于同伴会带来隐患。
一. 哪些方面 过早发展 会带来隐患
1. 太早独立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独立的能力和意识,但是如果过早让孩子独立,也是有隐患的,特别是在下面几个方面:
时间感: 七岁前对时间敏感,能清楚的记得周末的上午我要干什么、下午我要干什么、晚上我要干什么,甚至学会了认表;
空间感: 七岁前已经记得很多路程和公交车轨迹,常常会自己一个人乘坐公交车或步行外出;
对于假期的计划: 是指9岁前的孩子会自觉记得 并遵循假期的很多的课程性计划。这样就几乎没有了自由活动或游戏时间。
有什么隐患呢?
根据我十几年儿童心理辅导的经验看来,太早独立的孩子,祂们的自我意识会被过早唤醒,带来更多的敏感和脆弱,通常会有很多恐惧、好胜心和虚荣心,并且在学校成绩不如意或失败的时候,表现太过强烈的羞耻心,而且祂们大多数不敢大胆尝试,甚至封闭自己。
2.太早的认知性阅读、学习,包括太早的艺术训练。
是指7-8岁前的孩子。
以上这些内容的获得,大多都是在透支孩子们的抽象思维,在概念的理解力还不强的情况下,会给孩子们带来深深地挫败感和信心降低,这些隐患会在孩子的青春期前期(9-11岁)和青春期第二阶段(14-16岁)显现出来,表现为 厌学或成绩下降。
所以,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家长最好不要让孩子在:自己能一字不差地阅读、知道很多知识或道理、会写很多字会算数、报了一些校外培训班(艺术的/思维的……)等这些方面有早熟发展的现象发生。
3. 太早的关心/关注他人。
肯定有人会不同意这一点。是啊,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懂礼貌、有爱心的人呢? 我承认每个家长都是这样的心愿,但是,任何成果 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甚至还要有一个前期积累的过程,我想,孩子们的“爱心、仁心”的获得就有一个重要的前期积累过程。
相信有许多家长或老师会有类似的疑问:怎么***同学 小时候那么有礼貌,见人就问好,可是长大了,反而不爱问好了呢? 我反问的是:小时候有哪个孩子对大人的问好不是被家长一遍遍“催出来”的?慢慢地孩子就惯性地(标志性地)见人就问好了,可是,这样的问好有几个是出自孩子的内心?同样地,很小的孩子,把喜欢的东西分享给其他小朋友,也是很多家长教出来的,小孩子过早分享真的好吗?
要使小孩子主动的显现爱心和仁心,是需要前期很重要的积累的,这种积累就是要让小孩子们先从大人这里得到“爱”,持续地得到爱和温暖,然后等孩子“饱尝 爱”后,祂会把这种爱流向他人,而且是主动的流向他人!所以,我们会发现,家庭温暖的孩子,长大后会有很多的爱心和仁心,即使小时候不爱问好、不爱分享。
相反,小孩子如果过早学会分享、过早在意 大人/老师 的态度,说明祂的自我意识过早被唤醒了,会比较敏感和脆弱,长大后,虚荣心和抗压能力低 会成为隐患。
二. 哪些方面早发展,会更有利于今后的人生呢
1. 生活中好习惯。
首先就是“老生常谈”的两个好习惯:吃饭(饮食)习惯和睡觉习惯。一直到九岁前都是最重要的习惯。
其次,做家务。这一点,我聊的很多了,不再唠叨。
2. 身体方面的发展。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最大的成长任务就在身体上,我们家长要对这一点坚信不疑!任何和身体发展的事情都需要我们重视,让孩子的身体发育的棒棒的!从:感官的滋养(触感 生命感 动感 平衡感)到组织器官的成长;从吃饭、睡觉到自由玩耍、户外运动、远足,凡是和身体发展有关的事情,我们都要重视,都需要追求 “早熟”般的效果!
只有第一阶段的身体发展好了,接下来的心灵和思维发展才有保障和基础,反之,发育不好的身体会制约之后的心灵和思维发展。
最后,聊点心里话
关于青春期之前的过早发展问题,人们很少讨论,尤其学龄前的。但是,我之所以大胆地提起这个事,是因为学龄前和青春期密切相关,所以,为了孩子们青春期少些弯路,我斗胆聊起来这个话题,也算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并一起研究这些现象充实我们的学前教育的经验。
最后,祝家长朋友们和小朋友们:身体健康!远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