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样的一句话,你不会成为你想要成为的样子,你只会成为你相信的那个自己。
在这里的时候我就好奇“想要” 跟“相信”究竟有什么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想要”更多的是一种羡慕,“相信”是一种习惯,就如同你每天睡觉,刷牙那样是一种本能反应,会自然而然去做那些影响你成为你相信的自己的事情。
比如我们想要成为一个自律的人,但我们内心深处相信自己不是一个自律的人,所以闲暇时间还是会去刷抖音等等
比如我想要成为一个能够影响他人的人,但我内心深处无比坚定自己成为不了这样的人,所以我很难能在提升自己上真正地去费功夫。
比如我想要成为一个思考的人,很简单多问为什么,但是我潜意识里怀疑跨过这个阶段很难,不相信,所以我不会把“为什么”这三个字挂在我嘴边,丢弃了可以随时随地锻炼我的思考能力的机会。
回顾去年一年,一直想要成长改变,但是成长改变却看不到在哪里,原因在哪里呢?
第一,对时间的真正在乎度不高。去年;有365天,有12个月,每个月观看一下自己的成长改变在哪里,有期限,有标准,或者有数量规定(一个月阅读公众号文章6篇;练字页数10篇,写文章31篇)这样的一种数量规定会让我们有一种明确性和清楚性,消除一些模糊的地方。
第二,潜意识里怀疑自己,一直觉得没有方法,没有路径,没有条件,或者条件还不够(归根结底就是心底不相信)。针对这一点只能不断地给予自己相关方面的暗示,并且模仿相关方面的人是怎么做的。比如说上面说举的例子,我想成为一个自律的人,那么自律的人是怎么样的呢?他首先闲暇时间肯定不会去玩手机,刷抖音,所以当年想刷抖音时,就告诉自己,我是一个自律的人,自律的人不浪费闲暇时间;想成为一个能够影响他人的人,那么就告诉自己,我相信我自己是能够影响他人的,所以我能够在真正提升自己这一块去下功夫;随时随地,有人问到,自己内心问到,都告诉自己,我相信我是一个会思考的人,“为什么”这三个字就是我的口头禅。
第三,空喊口号,执行力没有跟上来。我过去一直觉得这样不够专业,我想要更专业的训练。后面我发现不是这个样子的,只是我习惯了懒惰,懒散,口号喊得惊天动地,手上却悄无声息,太过容易给自己找借口去做事情。在阅读当中我看过很多方式方法,但是却没有怎么用出来,少了多问为什么这一步,同时也做得特别少。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我不知道怎么把别人的东西用到自己身上来,及怎么去借鉴,怎么举一反三,怎么使它成为自己的东西,正是缺少了这一步,或者这一步我没有弄明白所以我的执行力很落后。因此,思考怎么成为自己的东西很重要,同时,通过实践成为自己的东西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们现在像我一样“我相信的自己”是不怎么好的,那我们来一起修改“我相信的自己”吧!如果你相信的自己是很好的,那么请继续保持,并且可以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