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方式都是相似的
有个妈妈跟我说,为了教育孩子她什么教育方法都试遍了但是还是没有效果,这孩子实在是让她没办法了。
她说鼓励的话自己也说,给孩子提要求自己也做,可结果这个孩子还是老样子,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该干嘛干嘛,这真的是没有办法了!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什么科学的育儿方法可以改变这样的现状?
这可能是我们在遇到孩子教育问题,屡试屡败后很容易想到的事情。
自从我进入工作岗位,从最初的老师到现在的心理咨询师,我接触过很多青春期的孩子。
从我看到这些孩子的问题到我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去寻找方法,寻寻觅觅已经将近20年了。
在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好的教育方式其实都是相似的,只是家长在做的过程中程度不同结果也不太相同。
青少年教育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儿童和青少年发展领域的专家已经进行了75年以上的研究,出过很多相似的研究结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研究结果仍然保持了一致性。
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斯坦伯格发现在近40年时间里青少年教育的科学原理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科学证据表明青少年教育、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在某些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
劳伦斯.斯坦伯格本人研究青少年的成长情况,同时发表过300多篇的这方面的论文和看过无数这方面的资料,结果他发现有效的教育方式就是爱与合理要求。
爱与合理要求来自权威型父母
什么样的父母,容易在给孩子爱的时候,还会合理要求呢?
在劳伦斯.斯坦伯格多年的研究中发现,权威型的父母是爱与合理要求的父母。
权威型父母接受孩子、爱着自己的孩子、参与孩子的生活和成长。
权威型父母喜欢和孩子一起做事,为孩子的成就感到自豪。
权威型父母将孩子的兴趣和问题视为有意义的,并且表现出真正的关心。
与此同时权威型父母会为孩子设定明确的界限以高标准培养孩子,制定并严格执行明确的行为规则。
权威型父母不会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也不会让孩子完全任性妄为。
成为权威型父母需要做到的5点
1、给孩子爱
好孩子是好关系的产物。成为权威型父母我们首先要给孩子爱。
有科研机构进行过调查,他们发现青少年比年幼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爱。许多青少年有意或无意的担心他们的父母是否继续爱他们。一方面他们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获得自由又害怕父母会在他们长大之后“抛弃”(心理上的抛弃)他们。
当我们觉得孩子大了,不再需要我们的爱的时候,孩子会感觉到被抛弃。
当我们为孩子四处惹麻烦而崩溃时,孩子会感觉受到了不公正的待对待。
孩子需要安全感,需要确信没有什么能动摇父母对他的关爱——无论是他们日益成熟、情绪起伏,不当行为,还是父母对他们所作所为的愤怒。
我们唯有给予孩子爱,无论他是什么样子,都爱他,才能营造好的亲子关系,才能让孩子获得安全感。但只有爱并不够!
2、设定清晰、合理的规则
在我做咨询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父母容易出现的误区是有了爱,忘记了规则,熊孩子一般是这么养出来的。或者是规则至上,缺少灵活度,导致孩子感觉不到爱。这两者都不是我们希望的。
权威型父母的爱是以限制为基础,规则以合理为基础。爱是前提,规则是保障!
权威型父母教养孩子的时候会对孩子的观点表示尊重,愿意与孩子讨论道理和规则,并且解释为什么他们要求或禁止孩子做某事。虽然孩子可能并不喜欢父母的最终决定,但是当他看到父母已经考虑了他的观点,并且有充分的理由说不那么他至少会认为父母是公平的。
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愿意和孩子进行讨论,而非总是坚持自以为是的做法,那么这些孩子就更有爱心,更有礼貌,也更有可能表示他们想成为父母那样的人。研究还表明,孩子能区分父母制定的那些规则是有意义的,那些是随意的、专断的。
所以父母在制定规则的时候,并不是说一味的都是父母说了算,父母需要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并且拥有一定的决策权。这意味着父母承认孩子正在成长,并且有权参与影响他生活的决策,但父母依然掌握着主导权。这就需要有些规则是不可以变更的,同时还有一些灵活的规则,可以跟孩子协商。
一般与安全以及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有关的问题,属于不可协商的规则范畴,在这些领域父母不应该允许孩子自己做决定,比如说在家里没有大人的时候孩子不能外出参加聚会,孩子不能坐醉酒人的车。
虽然有些孩子可能会挑战这些规则,但当这些没有商量余地的规则涉及真正重要的问题时,他们更有可能遵守它们。
为了方便这些规则执行,父母需要有可靠的合乎逻辑的理由,并且愿意向孩子解释父母的理由。
当涉及家庭责任和个人行为问题时,就应该由孩子和父母一起制定,同时考虑双方的需要和愿望。
比如说孩子可以决定何时整理自己的房间,如何穿衣打扮?什么时候做家庭作业?这些都是可以协商的。
3、平衡控制和自主
孩子在逐渐成长,他们需要父母的指导,也需要自由,他们想尝试新的形象,体验新的感觉,想在没有父母的帮助下学会做自己。
父母需要注意的是防止控制过头。当孩子要求更多自主权时,如果父母会条件反射的说“不”,而不花时间去了解他真正想要什么,以及为什么想要,就会导致孩子的反抗。
当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年龄,需要和能力时,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就过度了。父母需要逐步的授予孩子自主权,让孩子承担责任,并且学会放手。除非涉及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否则不要横加干涉。孩子需要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
当父母想要制止孩子的时候,请先问自己:“如果我不干预,会发生什么?“
即使后果很严重,比如说孩子因为早上不起床而导致迟到,或者因为没有写作业而被老师留堂,父母可以允许这些事情发生。当我们负责掌控一切时候,我们其实阻止了孩子发展出个人责任感。
比如,孩子经常因为懒床而迟到,其实到最好的办法不是父母每天做他的闹钟,而是是让他迟到去。同时让他承担后果,比如说因为起得晚不能吃早餐,或者赶不上公交车,只能用自己的零钱打车;也可能是被老师惩罚。
随着孩子越来越大,父母放手的情况会越来越多,干涉的行为会越来越少。
4、做坚定而公正的父母
规定都是用来违反的,所以当孩子偶尔违反规则的时候,父母不要反应过度。惩罚,也不是唯一的应对方式。
有效应对方式:
简单地告诉孩子:”我很失望,这种事不要再次发生”。——与父母关系良好的孩子都会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尽量避免让父母失望。
“我感到生气的是你在拿到驾照之前就开车,这是一件愚蠢而危险的事情!”——父母只要表达对孩子不当行为的不满,而不是对孩子的不满。
“你认为你的不当行为会有什么后果?”——询问可以让父母发现孩子在意识到自己错误后,会对自己施加严厉的惩罚,甚至比父母更严厉!
比如父母不让青春期孩子喝酒,但是他却喝的酩酊大醉。当父母单方面决定施加惩罚时孩子的悔悟,会掺杂着怨恨,当孩子决定惩罚自己时,他不会埋怨父母的不公。所以这个时候父母通过询问的方式问问他“你知道这样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吗?你觉得如何做才公平?”孩子往往会执行自我惩罚。
在这个时候要注意,父母和孩子达成的协议应该是可以执行的。比如父母想惩罚2周不让孩子找同学玩,孩子却说了2个月,2个月明显是一个做不到的承诺,所以需要重新协商。
父母不同意孩子的某种做法,让孩子提前知道违反规则的惩罚措施是什么。提前制定惩罚措施,会鼓励孩子考虑不同违规行为的严重性。
有一些重大违规行为必须采取严厉的处罚。比如说孩子忘记收拾房间,父母却对他实行了大力惩罚,孩子会认为这是小题大做,父母会失去信用。但是对迟到的惩罚应该比没有打扫卧室的处罚更能让孩子吸取教训。
永远不要使用体罚和语言虐待。
研究表明,殴打孩子并不能阻止不良行为的发生,相反,它会导致孩子继续做坏事,助长孩子的反叛和暴力行为。
语言虐待和体罚产生的后果相同。比如给孩子起难听的名字,侮辱孩子,都属于语言虐待。
使用这些惩罚措施的父母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在使情况恶化
5、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父母不但要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还要尊重他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不是什么典型的青春期少年,也不是谁家的孩子,他就是他自己。
父母不能因为孩子的性别而区别对待,比如男孩就不让做家务,女孩到青春期就会被管的更严格,这对男孩女孩都不公平。他们不应该被看成某个性别群体的一员,而是独立的个人。
孩子的叛逆期可能很长,但是他们在叛逆期做的选择都是短暂的,让孩子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而不是父母希望成为的样子。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少比较。无论是同学,兄弟姐妹,还是和父母童年期相比较,孩子的自信心都会下降。不管这种比较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它所传递的消息都是达到某些标准的孩子才是值得被爱的,这会导致孩子活在别人的眼中,而不是真实的做自己。
良好的教育方式需要父母付出时间和精力,权威型父母是需要在不停的锻炼和反思中成长,找到更加契合自己孩子的教养行为。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权威型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