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正月,山东的年味还没完全散去,72岁的薛大爷却对着满桌年夜饭直发愁。手里的筷子夹着饺子,在空中犹豫了半天,最终还是没能送进嘴里——这个春节,他几乎没吃下几口饭,总觉得喉咙里堵得慌。
其实,年初的时候,薛大爷就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被确诊为食管低分化癌。但家人商量后,决定先瞒着老人,等过完年再说。
正月十五刚过,家人就带着薛大爷来到山东省肿瘤医院。检查结果令人揪心:CT显示食管下段低分化癌,已经出现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肝多发转移,考虑骨转移,右肺下叶还发现磨玻璃结节,考虑早期肺癌。这一连串的诊断结果,让儿子薛先生的心情沉重不已。

在医院的建议下,薛大爷开始了化疗。3月12日,医生为他置入鼻饲管,并进行了第一次化疗。
没想到,仅仅一次化疗,就让家人后悔不已。70多岁的薛大爷在床上躺了半个月,连坐都坐不起来,全靠鼻饲管维持营养,整天精神萎靡,连续五六天没有排便。
看着父亲痛苦的模样,薛先生心急如焚。一位朋友告诉他:"食管癌在河南是高发癌,那边的老中医或许有办法。"他连夜查阅资料,看到了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袁希福院长的问诊视频。视频中,袁院长反复强调"先让病人能吃能睡,才有底子抗癌"。这句话像一根救命稻草,让薛先生立即买了前往郑州的车票。
3月24日,薛先生带着厚厚的病历本见到袁希福院长时,声音哽咽:"我父亲化疗后身体更差了,我还专门去了北京301医院,人家也没给出什么建议。现在他疼得受不了,还打过一次吗啡……"袁希福院长仔细听完病情后,表示会重点照顾病人的疼痛问题,并详细叮嘱了回家后的注意事项。
4月8日下午,薛先生焦急地打来电话:"本来精神状态好多了,指标也下来了,但医院非要再化疗一次,现在精神又不好了……袁院长还有没有办法再调整一下?"袁希福院长了解情况后,及时在药方中增加了几味药材。
4月28日,薛先生再次来电,这次语气轻松了许多:"我父亲现在好点了,能坐起来还能下地走走,就是说腿有点没劲。最近拍了强化CT,显示肿瘤缩小了一点……我们打算暂时不化疗了,先让身体恢复恢复。"听说暂停化疗后,袁希福院长又对药方进行了调整。
5月22日,诊室里来了两位新面孔。薛先生领着喉癌复发的叔叔婶婶前来就诊。婶婶一见到袁希福院长就笑着说:"我们那儿都传开了,我也想跟着袁院长您学习啊!"袁院长笑着摆摆手,为薛先生的叔叔诊脉后,转向薛先生问道:"你父亲现在怎么样了?"
"我父亲现在好多了,精神很好,吃饭都不噎了,说话声音洪亮!还长胖了些,每天都要出去散散步,生活都能自理……就是偶尔觉得腰酸。"薛先生边说边拿出手机里的照片给袁院长看。
袁希福院长看着照片中面色红润的老人,点点头说:"好多了,没事,慢慢来!"
"唉,我父亲第一次化疗后根本下不了床,小便都要在床上解决,大便还得两个人扶着……现在真的好多了。"袁院长开方时,薛先生在旁边回忆着,语气中既有心酸,也有欣慰。
从卧床不起到能够自主散步,薛大爷的经历让人感慨。在抗癌的路上,有时候需要的不仅是强力的治疗手段,更是一份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关注和理解。当生命遭遇重创时,恰当的调理和家人的不放弃,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