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翻看微博,关注中一条新更的消息刺痛了我:
“毕业真的好烦,爸妈要整天拉我出去吃饭,找工作,做老师又没有前途,一定要考上公务员啊”!
明知是吐槽,可这样的话实充满了攻击性。实际上,在刚刚毕业,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中,抱有“将教师放在最后底线”这种想法的人,并不是个例。
01
我就是一名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业定位是大家熟悉的政治老师。
放在四年前,说起教师这个职业,我可能也会满脸嫌弃 : 做了这么多年学生,难道余生还要和作业,试卷这种东西打交道吗!想想都可怕。如今,我已经接受“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这个事实。
不是因为没有选择的余地,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到了这个行业的魅力与挑战。
我永远忘不了实习第一天校长的一番话:
“我说的这句话你们不要介意,现在的中国教育体制中,真正优秀的人都没有去做老师,反而是一些不那么优秀的人从事教师这个职业。而教师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想想看,一群没有那么优秀的人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你们该怎么做呢?”
全场鸦雀无声。
我被校长的坦诚和真挚打动了。是啊,一群不那么优秀的人如何才能培养出比自己具备更多优秀素质的人才呢?这是一个课题,更是一个挑战。我也第一次静下心来,开始认真思考教师这条路。
显然,它并不好走。
02
最近,教育部陆续发出对考证资格权限设置的通知,也就是“非本专业的学生取消考证资格”。司法考试,心理咨询师,会计从业证几种热门考试陆续改革。
这意味着,有比从前更少的人去参加考试,也意味着,参加考试的人,越来越专业。
暗自感叹,真是明智之举!同时感到不解,为什么教师资格证没有得到限制呢?每当看到,或听到一些专业完全不搭边的人站在讲台上,我都会暗自疑问,他们,真的有足够的能力吗?
参加教师技能大赛,在校园培训和学校实习体验过后,内心真实感触是 : 老师,远没有看上去那么轻松自在,甚至需要比其他工作投入更多的精力,掌握更多的技巧。
不说大学教授,单是占据绝大多数的中小学老师面临的问题,就很让人头疼 : 如何将自己内在的东西表达出来,以更好的方式让同学们接受?如何处理课堂课上下与同学们甚至学生家长的关系?如何传授知识的同时又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等等问题,在基础教育中显得尤为凸出。
这些都需要技巧。看似简单的问题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做老师不是单靠努力就够的,不单需要传递科学知识,更需要传达关于读书和理想的信念,以及何如做一个体面的“大写的人”。“传道,授业,解惑”一样都不能少。这些不但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更需要“修心”。
当然,也完全可以敷衍了事。
毕竟教师是个良心活,我们也都是从学生走过来的,即便被认定最差的学生,也能真切感触老师的好坏,不少半分!
03
前几天听人说 : “现在的人啊,都不愿找老师当配偶啦!”我很震惊,也很好奇:“嗯?为什么啊?”
“可能是老师接触的圈子比较小吧!”后又补充一句 : “我也说不清楚,只是听说啦”!
有我点愤怒!怎么还是有人喜欢一刀切,存在这么粗鄙的看法!当然,不排除这是部分人不愿做老师的原因。
职业的选择的确与接触的人有很大关系,可这并不能决定圈子的大小。
我们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是与该行业相关的人打交道,以此为核心不断拓展自己的外延。所谓圈子,不是每天认识,接触到了多少人,而是那些与你关系密切,经常往来,能够深入探讨,共同分担的人组成的人群共同体。和什么样的人交往,组建什么样的圈子,在于彼此的性情,爱好,以及带人接物的方式,跟职业没有太大关系。
很简单的逻辑,同一个班级,同一个宿舍的人交往范围尚且不同,又怎么能妄下断论,做老师就社会经验不大呢?
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一些独具个人魅力的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总是令人受益匪浅,一点一点成就现在的自己。
不过都是借口罢了!自身努力不足,没有储蓄足够的能力支撑起想要的未来,眼高手低又浑浑噩噩,缺乏勇气直面不如意的现状,只好将标配作为台阶下:
毕业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实在不行,我去做老师吧!
标配从不意味着低门槛。
这样想法的人,永远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如此,即便有机会从事其他行业,大概也成绩平平,难以成就一番业绩。
因为他们还不明确目标,不懂得尊重的意义,也缺乏非坚持不可的信念。
近期教育部下达,进一步提高教师地位,实行惠师政策,确保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的平均工资。在我看来,包括工作属性和工资待遇在内,教师的职业都很有发展前景。
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都是个人态度问题,实在没有必要带上有色眼镜。
任何职业都有利弊,任何一种选择也都无所谓对错,光鲜与痛苦永远是并存的。你不妨大胆一些,想要得到就努力争取,而不必在意可有可无的碎语闲言。
路从来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只要是向善的,心里认定的东西,好与不好,都是别人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