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的作者是冯至,他是当代最著名的诗人,对诗心的兴会和体悟,非一般人所能及,这本传记就是以其才情传译杜诗心灵的佳作。他的笔调亲切优美,可谓文质彬彬,成就之高,少有企及。
也正是因为有了他娓娓道来的陈述,让我这个文学底蕴不深厚读着,随着文字,穿越时空,通过时空隧道,对这位“诗圣”有了一定的了解。
关于他的文学成就,他的遭遇,我定是不敢妄加评论的,没有那学识修养。读着读着,仿若一个可爱的老人家褪去了神坛的光芒,从神坛上走下来,像一个普普通通的和蔼可亲的邻家老爷爷。【可能连这个说法都是有失偏颇的】
他用他的诗歌之舟承载着他一生,他把他的一生都写在诗歌中。
诗歌,是他求仕报国的一块敲门砖。
生在那个时代的他,也是有一个想当官的心,去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所以他要写诗让人去举荐他,所以这其中他也是写过一些“违心”的东西,用尽笔墨去歌颂他人,诉说自己的苦衷,并表达自己的愿望。这在有些人的评价中,说他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诚然有不妥之处,但这不影响后人对他以及对他诗歌成就的赞赏。人无完人,有瑕疵才更显真实。
他一生做过三次大官“看守兵器”“左拾遗——看到不合理的命令可以提出意见以及举荐贤能”“司功参军——负责一些礼乐,学校,选举等文教工作”。每次的时间都不是很长,与自己当初想实现的伟业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诗歌,是他思念亲人的一阵秋日风。
杜甫一生,经历过很多次的流亡,经常和亲人想别离。每每想起自己的妻儿,这个男人最柔软的地方无数次被触动。自己不能把他们带在身边,一起过这种吃了上顿,下顿不知道在哪里,颠沛流离的生活。所有的思念就凝结成了笔下的字字含情的诗,趁着这风的吹拂,能将自己的万缕情丝带到他们眼前。
这思念对象,也包括那些和他尺码相同的文人。杜甫除了自己创作会反复斟酌,还擅长从别人的诗歌中学习。回忆起当年,大家一起把酒言欢,讨论创作的事还历历在目。眼前听到的却是旧时相识一一离开,那思念成沙,更与谁述。
诗歌,是他同情百姓的一颗棉花糖。
作者在文中提到“杜甫的一生是一个不能避免的悲剧,尤其因为当时封建的统治阶级只把诗人看成是它的清客和帮闲,看成它的点缀,从来不能容忍他充作人民的喉舌,谁的诗歌里有人民的声音,谁的生活便会受到冻馁的威胁。”
他的忧国忧民贯穿始终,《三吏》《三别》读来泪目,更是让后人看到了他的这种对百姓遭遇的同情。因为他的原生家庭,因为当下的背景,他把希望寄托在李氏朝廷,显然这是行不通的,像棉花糖一样,知道它是甜甜的,但却是软弹弹的,力道劲道都不够。
【何其有幸,生于华夏。沐浴阳光健康快乐成长,不用过着那种居无定所,担惊受怕的生活】
诗歌,是他记录生活的一个万花筒。
相比于那些忧国忧民的诗歌,我觉得他的这些生活中的诗歌更加可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乐观可爱,如孩童般和蔼可亲的长者。
大自然里的美景,大到山峦,小到昆虫,还有草堂周边的事物都能够成为他笔下的主角。修建草堂,写诗找这个朋友借几棵树苗,找那个朋友要几粒种子,没有吃的了,写诗找朋友帮助他……
或许,这位如孩童般和蔼可亲的智者身上的这种乐观,这种如生活方式般的写作,这种浓郁的爱国爱民情怀,和他的诗歌一样,都是我们值得反复体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