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烩16丨两地书

图片发自简书App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每当读到这句诗,不由的想起父亲在外求学时,每月寄回来的家书,听母亲读信时,就感觉父亲就在身边。

在我五岁那年,父亲考取外出进修的资格,是要去很远的西安上学,母亲带着我去送父亲,不记得母亲哭没哭,我是哭的昏天黑地,我趴在母亲的肩上,伸着双手向远去的汽车努力的抓着,仿佛要把它抓回来。

父亲一路汽车,又坐火车终于到了西安!他写了第一份家信报平安,下班后的母亲顾不上做饭,匆忙拆开了这份信,我们兄妹三个围坐在母亲周围。

母亲拆开黄色的牛皮纸信封,展开折成条状的信纸,母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声音略有些颤抖的读起了这份信。

信里,父亲说他已到西安两周了,食宿都还习惯,就是西安比较闷热,太湿润的缘故吧!同宿舍的同学都很热情,大家都是来自于全国各地。

父亲给我们讲,周末他和同学去吃了羊肉泡馍,游览了大雁塔,还上了西安的城墙,西安的确是个历史文化名城。

父亲说,有机会带母亲和我们兄妹三人去西安游玩,父亲特别说西安的大红石榴据说特别甜,等寒假给我带回来一些。

我们憧憬着,父亲带我们去这个大城市玩,吃那些听起来就很馋人的好吃的,母亲读完信,看着意犹未尽的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彩,让哥哥姐姐去写作业,她去做饭了。

父亲每个月都很准时的寄来一份信,秋风吹着一片片黄叶,秋去冬来,可是父亲的信却没有到,母亲等来的是一张加急电报,病危速来西安。

这六个字仿佛晴空霹雳,让我们一家人仿佛大厦将倾,狂澜既倒。

母亲带着我奔走于教育局和县政府,主管教育的副县长让我们在他们家吃饭,教育局长多方联系,最后划拨转款,收到电报的第三天,我和母亲踏上了去西安的火车。

父亲得的一种地方急性传染病,致死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不明就里的父亲还以为是感冒发烧,等他被同学送到医院已是高烧不退。

大难不死的父亲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因为他知道他上有老父,下有妻子,强烈的求生欲让他活了下来,当然最主要的是父亲有个强壮的身体和坚强的毅力。

当我和母亲刚到医院时,父亲已经渡过了危险期,我们隔着医院的栏杆和父亲相见,所谓生死离别也不外乎就是这样,父母各种栏杆紧握双手,这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情形,至少我们一家三口是团圆了。

后来,我和母亲在西安住了大半年,照顾父亲,等父亲身体基本恢复的八九不离十,我和母亲辞别父亲,踏上了回家的旅途。

回家不久,我上了小学,在一个周末,母亲带着我们兄妹三人去县上最好的一家国营照相馆,照了一张我们四个人的照片,连同家信一起寄给了父亲。

在那份信的结尾,我用才写了不久的拼音给父亲写了一句话,希望父亲保重身体,早日学成归来。

和平年代,我们家的家书对于我们来说,同样是千金不换,至今那些往来的书信都被母亲在装在一个大文件袋里。

如今的社会,已经很少有人写信了,家书不仅仅承载着我们家的故事,同样见证了社会的飞速发展。

两地书的故事承载了我的真个童年时光!


无戒365天极限日更挑战营第十二天

故事

《故事专题每周精选活动|故事烩1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