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过的段落,会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常常影响人的选择。同时,通过泛读形成对作品的整体印象,也更能帮助我们理解作品的本意和它所处的时代。
《十日谈》很多故事并非是作者原创的,而是在当时欧亚诸国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比如乔叟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类似的故事,但薄伽丘根据自己表达思想的需要作了修改。
这其实是我们需要学习的表达技巧,就是材料的选取和剪裁。当然我说的不是歪曲事实,而是在各种场合,用各个角度的证据,证明我们的想法。
本书的主题思想:歌颂人间美好生活,讽刺教会和贵族骑士。书中的人物非常多,有王公贵族、僧侣骑士,也有平民百姓、贩夫走卒。而教会里面的人物,嘴上都是仁义道德,骨子里却是男盗女娼,而且贪得无厌。相比之下,人间正常的男欢女爱反而都是值得称颂的。
精读:
精读指的是对某些段落得到的启发。
《第一天第二个故事》
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叫做亚伯拉罕的犹太人,他有一个叫杨诺的好朋友是天主教徒。杨诺为了劝说亚伯拉罕皈依天主教,就不断吹嘘天主教的好处。
时间一长,亚伯拉罕多少有点信了杨诺的话,但是他想要去罗马,亲眼看看天主教是什么样,然后才能决定信与不信。
杨诺想,亚伯拉罕到了罗马,目睹教会的腐败生活,肯定就不信了,因此他不建议亚伯拉罕去罗马。但是亚伯拉罕很坚决地去了。
果然,罗马教廷丑陋的东西都让亚伯拉罕看到了,但是回来后,亚伯拉罕对杨诺讲,自己决定皈依天主教了。杨诺就很奇怪,问他为什么。
亚伯拉罕讲,罗马本该是神圣的,但成了包容一切罪恶的大熔炉。那位高高在上的“牧羊人”,也就是指教皇,以及下面那些“牧羊人”,也就是指主教们,本该做天主教的支柱和基础,却正日日夜夜千方百计要让天主教早些垮台。
那为什么还要信天主教呢?因为教皇、主教和教士们应该是天主教的基石、支柱,而他们却在挖墙脚,但是不管他们怎样拼命想把天主教推翻,天主教还是屹然不动,反而日益发扬光大。那么天主教一定有圣灵在给它做支柱、做基石。你们的宗教确实比其他的宗教更加正大神圣。
杨诺万万想不到,亚伯拉罕会因为教会的腐朽反而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来。
从这个小故事中的思考方法,被老师两次运用到了工作中:当有下属抱怨工程系统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苦闷烦躁时,就和他讲了这个故事,这要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照理说,这么差的工程质量,系统应该经常崩溃,用户应该都跑光,可是它的用户还在不断增加,大家使用好像也没有遇到什么麻烦。这说明它像故事里的天主教一样,“有圣灵给它做支柱”。
接下来,我就建议他去找原因,这个原因一定是价值所在。后来他按我说的去做,真的找到了原因,因此能够客观地评价整个公司的工作,他的职业发展也十分顺利。
这个故事可不仅仅是工作中一个好用的例子,它其实是提醒我思考表现和本质的区别。表现可能是假的,当表现解释不了原因时,就需要思考我们是否没看到本质。
泛读:
泛读获得的,是对一部作品,甚至作品所处时代的整体印象。
《十日谈》这本书成于黑死病肆虐之后。黑死病对欧洲社会的影响巨大,除了死人,还让大家从此对宗教的兴趣大减,转而关注世俗的幸福了。这种转变有三个原因:
1.和上帝距离更近的主教和教士们也没有少死,这让大家对上帝的崇拜大减。好像在细菌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另外,既然神治不了病,还得靠医生,这促进了欧洲医学的发展。
2.在中世纪,欧洲人比较重视来世,一下子死了好多人之后,活着的人倍觉生命的可贵,开始重视活好当下的生活。因此从14世纪开始,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进入一种享乐主义。
这也是为什么薄伽丘笔下的教士们,很多都沉醉于肉欲的快感之中,因为当时欧洲就是这个情况。
3.由于劳动力一下子少了很多,荒地到处都是,人就变得非常值钱,有条件过更好的生活。当时城市里的雇主为了吸引劳工都在涨工资,这就逐渐形成了城市中产阶级。
此外,因为缺了劳动力,欧洲开始寻求通过机械取代人力,这导致了后来的工业革命。
《十日谈》的文学意义:
在薄伽丘之前,伟大的但丁完成了《神曲》,那是讲神的故事、精神的故事,薄伽丘则补上了人间的故事、世俗的故事。这样作为文艺复兴的先驱人物,他们二人共同完成了文学从中世纪到新世纪的转折。
在薄伽丘之前,中世纪的文学体裁远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只有宗教文学、诗歌和宫廷文学。凡人的故事是难登大雅之堂的。
在《十日谈》之后,欧洲出现了大量的讲述人间故事的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后来又成了一些著名戏剧的创作原本。比如莎士比亚的很多戏剧的情节就来源于那些短篇小说。
从这个角度看《十日谈》,就让我避免了陷于故事的猎奇,转而关注它背后的人文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