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1,第一章印象最深的一个段落
第一章中我印象最深的有这样两句: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 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
“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然而,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 受及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 会。这将最大限度地避免暴力。通过强调倾听----倾听自己及他人,非暴力沟通培育 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使人乐于互助。”
这种说法触到了我,在听到批评时,我的确会这样。为自己解释,好像是很正常的 一种回应。但这种解释,是很客观的陈述,还是带有情绪、表达对对方不满、掩藏自己不足之处的挡箭牌?平静回望,大部分情况是后者。我怕承认自己错了没有面子,或是连自己都想说服“我这样做是有....原因的、你不该这样批评我。”
书上的提法“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不反驳他人....”,的确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提示,期待后续章节的详细阐述。
另一点感受,在与至亲的家人,实践这个可能会容易些,有爱与互相体谅的基
础,什么问题或矛盾都是可以揉开了掰碎了说个清楚,诚恳的承认错误也不算难
事。而在人心隔肚皮、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有时候提出批评或责任的一方,本身就是带有成见、或推卸责任的敌意,人与人之间,竖着高高的心墙,对方也未必愿意让你触到心底深层的“感受与需要”,若仍不申辩、不反驳,对方是否妥妥地可以将本来不属于你的“罪名”加在你头上了。
想得远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