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李彦宏上《开讲啦》的片段,一个11岁的小男孩儿让我惊艳。
撒贝宁:你在收藏东西对吗?告诉大家,你现在最骄傲的收藏品是什么?就是你的镇家之宝!
小男孩:我自己!
台上撒贝宁和李彦宏惊讶大笑,台下掌声雷动。
撒贝宁:你觉得百度有哪点儿让你不满意?
小男孩:要打开电脑!
台上台下再次轰动了。
撒贝宁:这一代人历害啊,直接想着在脑袋植入芯片了。
李彦宏:你还可以打开手机用百度。节目结束后,你联系人力资源部,我给你去百度实习的机会。
这个11岁的小男孩儿,为何可以让李彦宏主动抛出实习的橄榄枝?为何让所有看到这幕情景的人心生震撼?
爆棚的自信!
自信是个好东西,可惜未必所有人都有。
缺乏自信,又想引起关注,赢得别人的爱,就衍生出另一种曲折的展示——讨好。
一、何为讨好?
出于对安全感、别人的爱、别人关注超乎寻常的渴望,委屈自己而去迎合某人。
如果剥开任何一个“讨好者”的内在,都会发现其中有一个过度敏感和脆弱的小孩。
二、讨好从何而来?
幼年时期,小孩子会认为如果不讨好抚养者,就可能被抛弃,对于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小孩子而言,被大人抛弃就意味着死亡。
比如:
大人经常半真半假的说:
你不听话,我就不爱你了!
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你不是我亲生的,你是我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
你这么没用,什么事儿都做不好,养你干嘛?
...... ......
道理讲不通时,脾气暴躁的大人,可能会把孩子关在家门外,任他大哭大闹.
以上皆是惩罚,让孩子明白不听话大人会生气,后果很严重,逼迫孩子服从大人的意志。
正因为小孩子幼时没有话语权,基本要完全听从大人安排,反抗无益,久而久之,孩子多多少少都会有讨好的心理,说大人喜欢听到的话,做大人喜欢看到的事,博得大人的赞美,获得大人的爱和关注。
所以,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朋友说,看到一个懂事的孩子,都会觉得心疼,哪个孩子不是个性张扬的?懂事只是被大人压抑了真实。
三、长大后继续讨好:
当我们长大后,部分人有可能未形成坚实的自信,于是还延续幼时的行为模式,继续讨好身边的人,范围由父母扩大至其他人。
讨好型人格根源在于三个错误的核心信念:
1、我很弱(还像一个小孩子一样脆弱),我没有能力爱自己;
2、我不值得人爱,所以必须要做些什么别人才会爱我;
3、我不配提出自己的需求,因为别人不会满足我。
所以讨好者像个稻草人,即使披着人的衣服,依然感觉不到自己本身的价值,极害怕冲突,努力满足别人需求,通过他人的评价、回馈行动,来证明自己是值得爱的。
别人有要求,不懂得去拒绝,怕遭人冷眼。
别人要求那么多,多项选择题,几个人有完全不同的答案,如何完全满足?太累!!
当发现讨好别人无法得到对方认同时,有了挫折感,觉得自己不够好,继续另辟蹊径,更加小心翼翼。
对于自己的需求不敢直接表达,因为觉得会被拒绝。
需求不直说,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付出,总有牺牲的味道,满满的潜台词是——快夸奖我啊,快感谢我啊,我对你这么好,还不快些感恩戴德?还不快些回报我啊?我给你的就是我最想要的!
但又不直说,总用“你懂的”的小眼神望着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如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也不明说,只是满脸的委屈,像受气的小媳妇似的,各种变相的摔摔打打,怎么做都不对,整个世界都散发着菜馊了的味道。
久了大多会觉得很累,因为怎样讨好,发现都得不到想要的,心灰意冷,因为照顾他人太多,迷失了自己的本色,心生叹息。
渐渐成为了隐形的人,一边坚持讨好,相信诚能感天,一边站在角落,不信我本来就是好的,疲于应付。
四、长大后趋于成熟:
长大后发现,我们并不能讨好所有人。
所以,渐渐学会了独立思考,有了界限感,开始更多关注自己。
大多数人在成年后,由一张白纸,四处寻找标准答案,到勾勒出生命的轮廓,不断尝试践行,找到真实的核心自我,有自己的定见,相信自己有能力追求想要的东西,有能力承担责任,其他人怎么想无所谓。
当你穿过自卑的森林,趟过迷茫的沼泽,爬过讨好的大山,你终于对于生命有了独特的见解,哪些是必须坚持的,哪些是必须远离的,对于自己也有了客观的评价,哪些是可以把控的,哪些是无可奈何的,便有了自信的底气和坚强的底蕴。
不讨好,是否就等于不顾他人感受,放任自我?
不讨好,只是在照顾自己感受的同时,照顾他人感受至少不影响他人,不时刻把他人凌驾于自己之上,以委屈自己成全他人。
你有权利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大胆一些!
我们有对自己客观的评价,他人欣赏心有欢喜,他人贬低坦然受之,可以自省调整,但不会一味追逐好评过分分扭曲自己,就像温泉一样,季节变换,自身保持相当的温度。
你有自由做任何事,但别人有自由对你有不同的态度,我们应允许这种不同,不必强迫别人一定喜欢我们。
如果你非要所有人都喜欢你,你得变成人民币。
很多时候对他人最好的照顾,就是先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心情,不成为负累。
对于深爱的人,更加珍惜,愿意适当改变,去拉近距离,即使无果也不绝望叹息,不怨于尤人。
对于无关的人,全凭心情,来也好去也好,喜也罢怒也罢,随他。
长大了,相信且确有能力照顾好自己,就不那么容易再去想讨好一个人,因为不愿意也不必委屈自己。
会不会因此变得自私无情?不!
如果人在心上,百炼钢成绕指柔,各种取悦,各种周到,情不自禁,身不由己。
安心爱自己,再用心爱他人,如此甚好。
福杯满溢去爱,不必一定仰赖回报来填充内心空白,更接近纯粹的爱,至少没有圣母婊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