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买什么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度思考的哲学问题。
昨晚搂着恩宝倒头就睡着了,醒来已经是现在了,凌晨4点21分。睡眼朦胧,脑子却很清醒。
习惯性地翻看淘宝首页,进入宝箱点击了30个淘宝金币,然后再出来,前后没有花10秒钟。出来之后才觉得有点不对,不应该再逛逛吗?于是,逛了放在购物车里的那几家“亘古不变”的店铺,发现并没有什么惊喜。玩了一会淘宝自带的小游戏,得了几个小红包,觉得很无趣,终于彻底关闭了软件……
知道为什么马云今年双十一要拍个电影来助威了吗?因为,这么多年来被双十一“安利”的我们,已经开始产生疲态的心理。而“我们”这批人,是所有厂商都争抢的最有价值的消费人群。
双十一的诟病,大家心里多少都知道一二。比如,不知道买什么,看到便宜买了一堆用不着的。快递堆成山,真正要用的一周之后都到不了。很多库存,积压的货品在这个时候统一促销,价廉质却不高……
我其实很不爱扎堆买东西。如果发现有人跟我穿同样的衣服,我甚至会把这件衣服压箱底或直接送人。
现在的消费市场,讲求的个性化和与众不同。但这毕竟是消费升级中的一个上升环节。在众多的低预期和低消费层,价格战依然是剑拔弩张,白热化竞争的激烈状况。你便宜哪怕5毛钱,或者包个邮,都有可能比竞争对手多一倍的客户。优不优质再说,量肯定得起得来。
最近在帮一个朋友的健身房品牌“诊断”和“把脉”。在“诊断”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即使把价格已经降到了商家能承受的最大范围,依然没有实现用户量上的井喷局面。这是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就是:健身房的目标群体对于绝对价格来说不敏感,对于相对价格来说很在意。
这就很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三里屯刚刚开了家酒吧健身房,年费一万多,会员挤爆了”,“为什么我们降到了3000不到一年的会费,会员增长却出现疲态”。
我们到底要哪一波用户?我们需要做什么改变?如果硬件设施都无法做大范围更替,那应该从哪里入手去推动“软实力”的水平?
我想,这不仅仅是我朋友这家传统健身房此刻焦灼的问题,也是很多传统行业面对用户增长疲态的问题。这个问题只能迎头去碰撞,厮杀,决裂。没有其他的办法。
“把脉”部分涉及商业秘密,暂时无法公开跟大家探讨。
总之,从市场角度去颠覆效果,道阻且长。需要准备充足弹药和一颗坚强的心脏。你我并肩,一起作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