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光武帝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为汉高祖刘邦的第九世孙,公元前6年生于济阳,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政苛刑酷,天下大乱,刘秀和其兄刘縯在舂陵起兵,以后加入绿林军,在公元23年的昆阳大战中,以不足2万的兵力打败王莽42万大军,显示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他平定河北,收复铜马等起义军,公元25年在鄗邑称帝,后定都洛阳。收编了赤眉等农民起义军,削平了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
刘秀在位33年,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柔道政策:如多次下诏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轻徭薄役;注重生产,兴修水利;整顿吏治,知人善任,赏罚分明,柔道治世。在他统治期间,民殷国富,国力日盛,史称:“光武中兴”。公元50年刘秀命大司空窦融监造这座寝陵,公元57年,刘秀驾崩于洛阳南宫,三月葬于洛阳东北20公里的原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汉光武帝陵。
东汉历经十二帝,一百九十六年。除光武帝刘秀葬在黄河边,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葬在焦作修武,其余十帝均葬在洛阳北部的邙山上。邙山上由于地势较高,土层深厚,土质干燥,非常适于建造墓地,然而由于历史变迁,战火洗劫,盗墓猖獗,许多古墓都化为乌有。目前,邙山上尚存250座,不过这些帝王陵大多十墓九空。已经成为一堆堆废墟,而汉光武帝陵却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四方游客。
历代帝王选陵皆葬在高处,背山面水,枕山蹬河,而独汉光武帝陵枕河蹬山,葬在这片低洼的黄河滩中,一反中国古代帝王选陵的常规。关于刘秀选陵,孟津广泛地流传着这样的民间传说:传说刘秀的儿子刘庄(汉明帝)十分倔强,刘秀让他往东,他偏往西。古人都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夙愿。刘秀也想葬在邙山上,可又怕儿子不听他的话,他就正话反说,临终时就对儿子说:“父皇我命中缺水,你要把我葬在黄河中。”可刘庄想:我一辈子没听过父亲的一句话,父亲的临终遗言一定要听,结果就把刘秀葬在了这里。传说仅只是传说,据史书记载,汉光武帝陵建于公元50年,而刘秀卒于公元57年,刘秀生前已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园,并且对负责建陵的窦融说:“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也就是说他的陵园面积大约为90亩,不以山为陵,而要建在河边,这完全符合汉光武帝陵的规模和位置。
汉光武帝陵是目前保存的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它俗称“汉陵”或“刘秀坟”。在封建社会,帝王墓称为陵,王侯将相的墓称为冢,圣人的墓称为林,平民百姓的墓称为坟。而光武帝刘秀原是一个种地的农民,是一个布衣天子,虽然当了皇帝,老百姓仍然觉得很亲切,所以大家称其为刘秀坟。此墓高17.8米,周长为487米,占地25亩。传说葬刘秀的时候,由于当地的土是沙土,易于流失,老百姓就自发地车拉篮挎从远方运来粘土,堆成这个占地25亩的大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刘秀是深得百姓拥戴的。汉光武帝陵至今没有被盗,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刘秀一生非常简朴,反对厚葬,临终遗诏葬礼要“务从约省,葬皆以瓦器,不以金银铜锡为饰”。所以不像慈禧,陪葬许多金银珠宝,落个暴尸荒野的下场。刘秀深谙此理,因此一切从简。我们如今不得不佩服光武帝的远见卓识,厚德载福。二是,刘秀的墓冢据考证深层是流沙结构,不易挖掘,几个人的力量很难盗开墓冢,这可能是汉光武帝陵至今没有被盗的原因吧。
汉光武帝陵,松柏蓊郁苍翠,可谓奇观。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又向我们讲述了千百年来历史的起伏兴衰。同时也彰显出了刘秀比其他帝王更坦博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