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知乎有人发了个鄙视链说小时候读的都是好书:
“长大以后他们可能不看网络小说了,开始看心灵鸡汤了;不看霸道总裁了,开始看于丹论语了;不读安妮宝贝了,开始看张小娴了;放弃郭敬明了,开始看韩寒了。往往他们还会觉得自己品味提高了。”
“我认识不少姑娘小时候沉迷言情小说现在刷着晋江网文的。阅读品味这种东西,没人指点随意读的话就是会停滞不前的。有些人,他们最能接受的文学作品可能就是村上和霍乱时期的爱情了。”
“让她/他去阅读高质量该类型作品,买书送给她/他,给他报销买书钱。鼓励读书,让他养成读书习惯。
比如我小时候爸爸给我看的非纯文学书籍是这样的:
侦探小说:阿加莎、福尔摩斯、江户川乱步。(导致看不上东野圭吾)
武侠:金庸古龙梁羽生神马的。
哥特小说:爱伦坡+道连格雷画像之类(其实这俩妥妥的纯文学了)
魔幻:哈利波特+魔戒,前阵子他推荐我看冰与火……(对不起我不会入坑的!)
科幻:黑客帝国+阿西莫夫的小说等等(虽然我没看,对科幻没啥兴趣)”
小说里我不知道怎么界定纯文学。按有的答主的说法,爱伦坡和王尔德都算。以我来看,爱伦坡在文学史留名是因为他开创了流派,而不是文学性有多强。又比如双城记这类的,或许狄更斯只是想写个故事吧。。基督山伯爵如果发表在今天也会受欢迎,但会不会有这么多人肯坦率承认它的文学性呢?
如果用引人深思来作为看一本小说有没有收获的标准,那每个人的看法都会是不一样的。
很多人觉得外国的胜过中文的,过去的胜过现在的,纸质书或者杂志胜过网络连载的。
但从国外被选中翻译的,从过去一直能够流传的,本身就经过了筛选。而编辑筛选,还要看一本杂志或者出版社本身的气质。《收获》、《萌芽》、《读者》、《故事会》的选择怎么可能一样?
有人说看网络小说就是垃圾堆里淘金子。难道看《读者》能淘到金子?或许《读者》最大的功能是用来增加对鸡汤的抗性和增加对各种不经证实的励志故事辨别真假的经验吧。。
网络小说得名只是由于载体而已,认为每一个网站都是在流水线生产糟糕的小说是不现实的。哪怕把这个范围限定在起点和晋江,也是不公平的。
以起点为例,有小白文,也有有野心文以载道的作者,有介于二者之间的,也有天赋如此单纯擅长讲故事的。一概而论也太奇怪了吧。曾经的今古传奇两刊大概也只能对应上一段介于二者之间的档次,小椴除外。现在的九州也不过是这个水准。当年的九州倒是属于讲故事的天赋和野心结合的产物,还有斩鞍拉高格调。龙族鄙视全职高手,哈利波特鄙视龙族,其实这都没什么区别。而读者自以为都是经典的金古梁,一百年后不一定还能相提并论。用热门榜单上的某些作品对网络连载这种方式 开地图炮,管中窥豹罢了。由于载体而否定载体上所有作者的能力和创作动机,也是奇怪的逻辑。
而如果是上面那个书单,大多不过是通俗文学罢了,如果用网络小说里比较出色的《天行健》来作为衡量物,它有种种不足,但恐怕大部分当代通俗文学都没有这么不通俗。
《少年jump》选择作品的标准是有趣和读者喜欢。如果起点按这个标准每个月出一本月刊,作者放慢写作速度,读者也没内容可沉迷,恐怕抨击不会这么多。难得有个已经在输出的文化产业就别自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