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4日下午,在尚书房我进行了读书写作的讲座。三点的讲座,待我两点十分到达,准备调试课件、熟悉场地的时候,现场的座位一多半已经坐上了人。临时又加了两排椅子,不一会儿,又没地方坐了。等我三点开讲,站着的人比坐着的人多,有的索性坐到地上了。好在大人们几乎都站着,把座位让给孩子们。
这出我意料。
上次讲座,人也不少,但恰好容纳得下。这一次,人更多,尚书房里到处都是人。负责人说,史无前例的爆满。听众年龄层次相差太大,尤其孩子多,最小的两三岁,随地跑,现场不好掌控。
这样的情况,对我的现场掌控能力是一个考验。反思如下:
先肯定一下自己。
1.增加现场互动环节。
准备的是成年人讲座,赶快调整方案,增加了现场互动环节。孩子们注意力是不会长时间集中的,听整整一下午,于他们,估计这样的体验不多。
2.重要内容现场齐读。
一起读,会营造现场氛围,有了氛围,就能吸引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力。
3. 放慢语速,延长讲故事时间。
故事只是为了证明观点。但对孩子来讲,他们更想听的是故事本身。事实证明,把两个故事讲长是对的。
4. 后半场增加现场对比。
到后半场,专注力就降低了。我讲了一个概念“现场学习力”,让两边立着的同学对比,看哪排“现场学习力”更好。
整体而言,平稳顺利,秩序较好。但也有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
1.可以让前后坐着的孩子换一下位置。
前面的是大孩子,后面的是小孩子。下半场,小孩子注意力明显不够好,换过来以后,效果会好一点。
2. 可以增进两边立着的听众的对比。
对比只有一次,先后可以进行三次,这样秩序会更好一点。
3. 我的紧张度不够。
紧张,有的时候是一个褒义词,紧而不慌,是最好的状态。我不在最好的状态上。现场的紧张度不够。再紧张一点,再投入一点,和大家交流的多一点,效果会更好一点。
4. 照相太呆板。
腰背还是不够挺直,动作还是不够自然。得更放开一点,更幽默一点点。
是以为记,期待下次超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