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频共振是物理学上的专业术语,比如声波,在遇到另外频率相同的声波时,会产生更强烈的声波振荡,而遇到频率不同的声波则不会。
这个概念应用到人际交往上,是指把自己的频率调成与别人的频率一致,就能拉近彼此的距离,促进友好。
同频共振会产生同质性,同质性会产生吸引力,吸引力会让两个共振体牵扯到一起。这个理念,我第一次接触是在张德芬的博客上,身心灵学科反复强调“同频共振”的重要性,甚至提出,只要保持与宇宙的频率同频共振,那么心智就会趋向成熟,“心想事成”也必然成为常态。
理论很高大上,不易理解,我干脆把它简单地看成,频不同则不相为谋。换句话说,与人沟通交往,要主动寻找相似点,能引发共鸣的方面。
下面举例子,都是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事。
1.
一个老客户,本来合作挺好的,结果有段时间因数质量不过关,给对方造成较大的损失。因此我们不得上门道歉。席间,客户强烈表达了对我们的种种不满,并警告,如果服务再不改进,那么不好意思,他们会转投别的供应商。
虽然我们当场给予保证,但还是很被动,气氛紧张而又压抑,客户也根本不领情,对我们完全没有了往日的客气。
直到谈起另外一个我们共同熟知的客户,生意除了本行,还涉及钢铁、房产等,并已经成功将大量资产转移海外,为自己及家人都安安稳稳地铺好了后路,进可攻,退可守。
不料那客户却一点不羡慕,宣称财产再多也要留在中国,此生都不会办理国外护照,更不会转移资产,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
此话一出,我们都为他喝彩,举起杯来,为“我们这辈子都留在中国做一个中国人”而干杯。就这样我们找到了共同的身份,共同的情感,不管是不是有点做作,但确实打破了僵局,最后皆大欢喜。该客户如今都还是我们的忠实粉丝。
2.
某个星期天,客户断货要求配送。原则上,休息日物流中心不安排车辆。但这个客户相当重要,我只好硬着头皮请求值班人员破例。
不料,近两个钟的电话沟通仍无果,对方一再坚持要书面申请要上级特批,态度很强硬。正考虑要不要请我领导出面施压,却看到对方QQ的签名竟然是一句白话谚语。欣喜之余,立刻发一条信息过去:原来你也是广东人啊,我们两个老广居然还说了半天的普通话。对方马上回应了一个呵呵的笑脸。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一点都不假。共同的身份,共同的乡音,一下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接下来事情开始逆转,对方答应帮我去找上级沟通,我静待结果就好。一个钟后,问题得以圆满解决。真心感谢对方这么看重老乡的身份。
以上两件事,让我更深信,与人沟通,同频共振真的很重要,努力寻找共同身份,共同语言,共同兴趣,总之,要让对方感觉到,我们是同一类人,我们同声同气。这样再僵的局面都可以打破,再棘手的事情都有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