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木钉
老大打老二,到底管不管?为什么学了这么多育儿知识,仍然摆不平这纷争不断的兄弟俩?
究竟怎样做,两个孩子才能相亲相爱,也许做父母的你,需要知道这样一个真相。
1、
“妈妈”,弟弟蹒跚着向我跑来,胖胖的小脸皱在一起,好似受了莫大的委屈:“哥哥打……”两岁的他已经会用仅会的几个词来告状了。
看着弟弟声泪俱下的模样,再看看坐在远处的哥哥虎视眈眈。好嘛,就是把我架那了呗。
对于老大打老二,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并不陌生吧,有一段时间,我家每天都在开战,分分钟上演鬼哭狼嚎,作为妈妈,常常是被夹在中间的调解人,左也不是右也不是,那是相当为难。
在弟弟五六个月的时候,哥哥打弟弟就成了家常便饭。有时候是一巴掌,有时候是一拳头。
看着哥哥的小模样,知道他在嫉妒,在吃醋,在争夺妈妈的关注。再看着弟弟这么小,就要常遭哥哥欺凌,很无辜,也很可怜。心里摇摆不定,真不知道该怎么做好这个中间人,让这本来一奶同胞的小哥俩变得相亲相爱起来。
哥哥比弟弟大两岁,也还不是特别懂事,有时候下手没轻没重,“啪”的一巴掌就能把弟弟打哭。
看着弟弟委屈的小脸和扑扑落落掉下的眼泪,我们常常会呵斥哥哥。“你怎么能打弟弟呢?你是哥哥啊,不许打弟弟!”有时候板着脸,给哥哥个下马威,有时候又柔声劝告,采取怀柔政策。
可是,哥哥好像并不吃这一套,依旧是经常打弟弟,然后老二哭,老大叫,家里乱成一锅粥。我知道哥哥的小心思,所以并没有真的怪过他,可是身边的人开始提醒“这样可不行啊,不管管哥哥,以后还了得……”
本来就不坚定的我,也逐渐觉得应该管一管了,于是每次弟弟被打哭,我都会让哥哥罚站两分钟,谁也不能搭理他。看得出来,他也知道害怕了,当时会好一点,但是过不了多久,又会开战。
硬的不行,软的也不行,到底怎样做,才能让孩子不再开战呢?
2、
直到有一次,一家人出去旅行,为期两天的放松,没有杂事的缠绕,让我看到了哥哥打弟弟背后的一幕。
弟弟喜欢跟哥哥玩,但是小手没轻没重总是撕扯哥哥,一会儿抓哥哥衣服一下,一会儿揪住哥哥的头发不放。哥哥看看他,并没有理会,向后躲了躲。
弟弟却玩兴正浓,一把抓到哥哥的脸上,一道红红的印子。哥哥终于烦了,开始反击,一巴掌掴在弟弟背上。弟弟放声大哭,扑到我怀里哭诉,于是,就开始了日常经常见到的一幕。
好吧,这回我看到了这次纷争背后的真相。小小的哥哥已经作出了他能做到的最大的让步,最后是终于忍无可忍才动的手。
而弟弟年纪小,他的动作幅度也小,我们常常会忽视他对哥哥的骚扰,而哥哥动作幅度大,力气也大,他做了什么却是非常分明。弟弟又擅长告状,所以我们常常只能看到哥哥打弟弟的那一幕,而看不到背后发生了什么,冤枉了小哥哥。
两个孩子,总是动手,作为监护人的我们常常觉得棘手。随着老二的逐渐长大,争抢玩具,争抢食物,争抢妈妈也成为一种常态。
3、
那么面对两个孩子的纷争,我们究竟要怎样做呢?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并不全面,又怎能做好一个清官来断孩子们的官司呢?
畅销全球的《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到:“让你的孩子们打架的最佳方法,就是你不断地介入孩子们之间的争端。父母们很难相信,孩子们打架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让父母介入。
其实妈妈的介入,是在协助孩子们把打架作为寻求关注或报复的方式,她强化了孩子们对于如何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错误信念。”
看到这一段话,我不禁感叹,竟然是大人的介入助长了孩子们打架。
而打架其实也是孩子们交流切磋的一种方式,这是他们自己的事,本来就不该由我们去“解决”。而归根结底,孩子只是想要更多的归属感和爱而已。
4、
接下来的两天,当弟弟再次眼泪鼻涕地扑到我的怀里说“哥哥打”了的时候,我一改往日的态度,对孩子们说:“你们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吧,妈妈有自己的事情要忙。”
这时候,怀里那个小的有些错愕地抬起头,虽然不甘,但是委屈的气焰小了很多。哥哥看起来也平静了许多。一会儿,两个孩子就又和好如初了。没有大人的介入,他们的纷争反而迅速平息了。
站在一旁偷偷观察的我,也松了一口气。孩子在你改变态度之后,会不断试探你。接下来的几天,打架之后两个人还是会争相向我告状,可是我决意不再多管,并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慢慢的,两个孩子也觉得无聊,磨一会儿,就各玩各的了。
最近,小哥俩的战争少了许多,两年的二宝生活总算安宁了一些。越来越多的友爱剧情开始上演,哥哥越来越有哥哥的样子,弟弟也越来越乖巧可爱。
哥哥现在常常会抱抱弟弟,亲亲弟弟,还会看管一下弟弟。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
5、
也许有的家长会质疑,在两个孩子大一些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到不管。但是如果两个孩子年龄过小,不管也会产生某种安全隐患的时候,那还能不管吗?
当然要管,而管教中,你的态度就尤为重要了。
美国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简,尼尔森说道:“要同等对待两个孩子,这样才不会让一个孩子形成“受害者”心态,另一个也不会形成“欺压”心理。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的姿态。
而惩罚绝不可取,惩罚是给孩子一个非常荒谬的示范:“我打你,就是要教你不许打人。”打架的原因并不重要,但处理孩子行为背后的观念很重要。
当大人拒绝介入孩子们的争端,或者通过同等对待他们而使双方“处境相同”时,打架的最大动机就被消除了。”
原来,在与孩子们的交往中,最重要的是家长决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要求孩子做什么。
让我们学会和善而坚定地去行动,避免陷入孩子们的纷争。孩子自会解决好他们的问题。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