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刷手机,看到一篇文章写了一名37岁的博士在攻读了博士学位长达9年时间之后,选择了肄业回家。
令人无法理解的是,他回家以后一直靠年迈的父亲务农养活,家境十分贫寒,穷得连张床都买不起。
经过记者调查并带他进行了心理咨询之后发现,这位博士长期失眠、抑郁和同学关系糟糕,精神状态差,导致他自我封闭,无法工作,长期赋闲在家。
贫寒家庭的孩子,生存是第一要务,这个博士据说是幼稚型人格,性格缺陷显著,无法融入社会,失去了生存能力。
看到这个故事,我想起了自己短暂的博士生涯,也曾经有几个月时间严重失眠,压力巨大,最后我选择了退学回到公司上班。
博士意味着什么?
记得当初一个年轻老师给我们上课时,诠释了博士的意义:high pressure+heavy drinker=phd。
每每看到高学历人群的负面新闻,我都会忍不住想,如果自己当年不退学,精神是不是也会出问题?
我工作了几年以后再辞职读博士,当时已经30岁了,进了试验室以后,专业跨度太大,我预计自己想要博士毕业最起码要4-6年,届时我已经是高龄、未育的女博士,职业前景惨淡,每每想到这些,我就后背发凉。
纠结了几个月以后,我重新参加了公司的入职考试,回到了公司上班。
尽管当逃兵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最起码,我让自己精神状态回归了正常,不再压力山大。
这些年公司陆陆续续有人攻读在职博士,或者应届博士通过公开招聘加入公司。
对于我们这个行业的高学历群体,我有所了解。
想要获取博士学位并不容易,公司一位同事就读母校在职博士,花了8年时间。
应届博士到公司就职,也没有任何特殊待遇,晋升职称并不容易,有个博士在公司工作了4年了,至今还是最低级技术岗位。
毫不夸张的说,在我们这样的传统行业,高学历并未体现出相应的价值,付出与获得不太相符。
或许是我自己的目光太短浅,或许是大学、硕士期间我太安逸了,没有学到真本领,或许是我不懂努力,当我放弃一切攻读博士学位时,我真真切切体验到了高学历人群的生存压力。
最后经过多方权衡,我选择了放弃博士学位。
因此,这个博士选择肄业回家,我可以理解,但是博士长期啃老,我就无法理解了。
出身底层的人,家里千辛万苦供养我们大学毕业,虽说不能出人头地,啃老绝对不可以。
在生存压力面前,我选择了退缩,土头灰脸回到公司上班,默默承受一部分同事的嘲笑与奚落。
令人遗憾的是,回到公司以后,我的职场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我无法挤入公司核心团队。
为什么大家起点差不多,我甚至在理论学习方面占优势,在职场却成了后进分子呢?
贪图安逸、吃苦、耐劳精神不够,职场进取心不强,是最大的阻碍因素。
和这位37岁的博士相似,我也是一个被自身性格缺陷困扰的“高分低能儿”。
努力程度不够,性格偏执,爱钻牛角尖,目光短浅,是我们这类人的通病。
公司有个男博士,比我晚一点到公司,自身业绩不错,评选副高级技术岗位时,不幸落选,他只花了几天时间就做好了心理调适。
这事如果发生在我身上的话,不知道要郁闷多长时间,吐槽多少公司的事呢!
人在职场,学会承受一定的压力和委屈,也是必修课。
这位男博士经受住了考验,现在已经成为部门负责人了。
曾经有自媒体写作老师问我,你们学历这么高,收入一定很高吧。
这实在是天大的误会,我周围高学历、高素质的人实在太多了,其中不乏优秀者,但是我们都是收入很普通的人。
我先生留学日本,拿到了海外博士文凭,不思进取的我曾经在他身上寄托了很大的希望。
事实表明,在我们这样的传统行业,博士生除了承担的工作量大,工资、待遇相当普通。
所以,如果有人问我高学历意味着什么?
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博士只是一个学习经历,不代表个人能力,不保证高收入,有的时候甚至会成为巨大压力的来源。
职场表现,更多在于自己持之以恒地努力。
我大学的闺蜜们,是博士中的佼佼者,一个在国内很牛的高校任教,一个在美国高校任教。
凡事因人而异,每个人终将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