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和这座城市发生点关系
路郝 [重生之路111](javascript:void(0);) 今天
上一篇文章,刚刚写过了我们在城市生活策略这个主题。这次非常幸运,也算是有缘。上个周末,我在南山图书馆听到了前深圳之窗CEO陆亚明先生的讲座——我与城市的文化关系。
陆先生兼具商人和学者两种角色,刚开始他讲述了文化的定义,略为有点枯燥。下面我概述一下陆先生演讲的主要观点。
到了一座新的城市,陆先生一定会首先去这几个地方——去博物馆,你可以看到一个城市的历史,它过去是什么样;大学,这座城市里的年轻人是怎么想的,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城市的未来;古建筑,在这里你可以窥探到这座城市的人文特色;农贸市场,你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一座城市的真实的生活。
看了陆先生的分享,回顾一下我自己到一个城市选择的地方,除了农贸市场不去之外,其它几个地方都去。或许是因为我对日常生活没有兴趣的原因吧,所以一向对农贸市场不感兴趣。
那怎么和一座城市发生关系呢?
我自己的观点:首先和大多数人一样,买这座城市的房子。如果买不起,那就买这座城市最优秀公司的股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买股票与买房子的本质是一样的,每一手股票都是你在这座城市所拥有的砖头。
买股票与买房的区别在于买房风险小一些,但是上车成本高;买股票风险很大,你需要承受的压力大,但是上车成本极低。大部分公司的股票绝对值是非常便宜的。
采取这两种行为的核心思想就是面对一个蓬勃发展的城市,我们绝对不能无动于衷。除了发展自己,增强自身本领之外,学会享受一个城市发展的红利也是我们必须学会的。就像上楼,你学会自己爬楼梯固然重要,但是有坐电梯的话也不能放弃。
我对物质方面思考的比较多,对于文化、精神层面思考的比较少。
听了陆先生的演讲,确实收获很大。例如,他曾经和一个北京人争论过的一个话题:深圳是不是文化沙漠?
陆先生的看法是关于文化沙漠这个词本身就是很没有文化的表现,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你所在的城市很有文化,但是城市的文化和你有什么关系?
他就问那个北京人,故宫在北京,请问您一年去几次故宫?回答:N年前去过。
请问你一年去几次国家博物馆?回答:小时候去过。
请问你一年去几次国家大剧院聆听交响音乐会?回答:没有去过。陆先生也说了自己1998年去过深圳的世界之窗,然后二十多年过去了,再也没有去过。
陆先生接着补充他和深圳的文化关系:深圳的博物馆,每年去两次。正常情况,在深圳音乐厅会有15~20场交响音乐会。除此之外,大剧院、深圳书城、博物馆,这些都是文化的处所。
我们一定要与一座城市发生关系,而不是每年只是为这个城市交税。在这里,他又举了另一个例子,深职院每年政府都会向其拨款16个亿,这是我们的钱,你一定要与这座城市发生关系。
对于一个移民而言,一定要摆脱自己内心的漂泊感,要对所在城市形成家园意识,享受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福祉。而不只是户口在这里或在这里赚钱,我们要在这座城市扎根。
人生找到意义就是伟大,找不到就是委屈。我们一定要为自己的人生构建意义。但是构建意义有人吃饭,他人不能代劳,只能亲力亲为。
因此,我们要走出去,多与这个城市的人、物和历史发生连接。从今年开始,我们可以为自己定一个KPI,把深圳的历史文化建筑走一遍、音乐场所挨着去一次。
在这里可以给大家推荐一个活动,在深圳音乐厅,每个星期天都有一场免费的公益活动“美丽星期天”,请一些著名音乐人利用私下时间为自己演奏音乐。大家感兴趣的可以搜素一下这个活动。
在人生最黄金时光里,面对城市,我们既要贡献,也要学会收获。正如一个农民,平时不努力耕地是懒,但秋天不去收获粮食是傻。在未来的十年,让我与你——深圳,发生一点关系。
这十年的人生目标就是这半句话:深圳是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