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第六季的第三期节目,辩论的是“年纪轻轻‘精致穷’我错了吗?”
前两期挑选出来的六大辩论高手在那打嘴架,自是精彩无比,却没能完全打动我的心。到了导师发表观点环节,蔡康永的一番话,却一下子说到了我的心里去。
他没有一上来就抛出自己观点,他只是娓娓道来,说他那才二十二岁的朋友,过得很辛苦。
怎么个辛苦法呢?
他从十三岁开始,就在发廊业工作,一边工作,一边读书。今年,他生日快到的时候,蔡康永就问他有要为自己做什么特别的事吗。
他就回答,他好想要买一个名牌的可以系在身上的腰包,用来装美发的工具。可是他说,他可能要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大概分十二期才能买到这个包。
蔡康永有意帮他,就问他这个朋友买这个包需要多少钱。他说,大概一万多人民币。蔡康永也非常善意地向他提出,你介不介意我先把钱垫给你。他的朋友就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蔡康永回答,我就是想让你快一点买到这个包,不要分期付款。
第二天,蔡康永就把这笔钱给了他这个朋友。
随之,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他的这个朋友,钱拿到了,却没去买包。
为什么呢?他是把钱拿去做别的事情了吗?
并不是。在他的这个朋友收到这一万多块钱的那一刹那,他突然意识到,我买得起这个包了。他说,他再走到那个名牌包的店门口去,看着那个包,他心里想的是,只要我付了钱,这个包就是我的了,我为什么还需要买这个包啊。
什么意思呢?在他没有这笔钱的时候,他是有这个强烈的心理需求去买那个名牌包,他可能会幻想,我买到了这个包,我在美发的时候,就怎么怎么方便,自己怎么怎么精致。但是,当蔡康永真的把这笔买包的钱先垫给他的时候,他的这个心理需求已经被满足了,买不买这个包,已经无所谓了。
在看这期节目的前几天,我刚在网上买了我一直心心念念的一款平板电脑。在购买之前,我已经好多次被这款平板电脑的广告宣传给吸引到,我甚至多次在心里幻想,我有了这款平板电脑,无论工作中的办公还是下班后的写作,都会有如神助。
可是,当这款平板电脑终于到了我的手里,我开始使用它了,我却突然觉得,其实也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好,甚至,我开始后悔我不该浪费这笔钱。
蔡康永是这么解释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广告的催眠之下,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受到了社会塑造的假期望的影响。幻觉一变成真实的时候,那个幻觉的魅力就消失不见了。就是他原来追求那个精致,在他眼中忽然不重要了。”
蔡康永是非常有资格说这样的话的,他自小生活在一个非常精致的家庭,过着精致的生活,而他自己,也是一个非常精致的人。
另一个导师“罗胖”罗振宇是这么形容蔡康永的“精致”的。他说,康永老师在《奇葩说》的舞台上,永远是这样三个姿势,一个是一只手放于嘴前,一只手横于胸前,作思考状。
另一个是身体前倾,双手架金字塔,作倾听状。
还有一个是一只手托下巴,一只手撑在桌子上,作感兴趣状。
罗振宇的意思是,蔡康永的精致就在他永远都是这样,懂得尊重别人,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
蔡康永自己则说:“我觉得读书的快乐持久,远超过得到一个包。有一个奇妙的事情就是你一旦灵魂精致了以后,好多人会觉得你的身上是精致的。这太奇怪了。”
他的意思是说,买到一个名牌包包,不一定能够让你马上变得精致起来。而读书,却能让你的灵魂变得精致。一旦一个人的灵魂变得精致起来,他的整个人,也就精致起来。而且,这种精致,与你是否穿名牌,用名牌,没有任何关系。
他说,他见过一件白衬衫一条卡其裤穿两个月的人,在这个人面前,他只会觉得自己过于粗糙,却会觉得这个人说的每一句话都异常精致。
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读书是走向精致的自己的捷径”这一观点的。我本人就是读书的受益者。因为坚持大量读书,我高考语文才能拿到高分,我才能考到非常难考的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因为坚持大量读书,我才能在华师大这个强者如林的大学里,留下过自己的名字。因为坚持大量读书,我才能在工作后,过上较为轻松的生活。
我自己定义的“精致的自己”,是如张岱《夜航船》中僧人,能以“詹台灭明是一人还是两人”的发问,换来自己伸伸脚的权利。
而想要成为这样“精致的自己”,读书,确实是一捷径。
如何读?
多读“无用之书”。如吴钩所著之《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能让你在历史和名画中,看到那些离我们很远的文明。
多读心理学的书。如陈海贤所著之《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能让你在自我和关系中,找到让自己转变的动力。
多读一些小说。如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能让你在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中,窥探到人心的叵测。
这个读书的过程,可能会很漫长,可能会很孤独,可能会看不到任何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只要你能做到“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那么,终有一日,那些你读过的书,都会渗透入你的灵魂,成就一个精致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