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回到那个我出生长大的地方,村子里很安静,看不到孩子们东跑西颠的身影,也没有鸡飞狗跳,更没有了老牛拉车慢悠悠的行走……这不是我心目中的家乡,也不是我向往的地方了。
走过村落,只看见几个老年人围着玉米堆包玉米。门前的路被玉米占满了,和我同龄的两口子正在用脱皮机脱去玉米的外衣,这便是另一先进之处。
在我的记忆里,这个时候的农村应该是一片繁忙的景象,但是现在的农村,却一片沉寂。这已不是我记忆中的模样。
那时的爹娘俱在,我们也会赶在农忙时节,回来帮着父母收玉米。那时基本都是靠人工撬棒子,我和老公也是在我们家里学会了很多农活。
父亲驾着牛车,拉回那些我们从玉米稞上掰下来的玉米,那高大的牛车和矮矮的父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总是会担心父亲会驾驭不了那体形巨大的大黄牛,可是看着父亲吆喝着黄牛,黄牛听话的样子,我的心又放到了心里。父亲这些年就一直这样和牛和谐相处着。
记忆中,每天天刚亮,父亲便会挑着扁担去给爷爷奶奶的水缸挑满水。父亲个子矮小,挑着那接近地面的水桶,每天准时把水缸注满。这好像成了他早起后的习惯。而他们盖的新房子,也是先让老人居住,旧房子留给自己住。等到他们有能力了又翻盖了旧房子。
父亲用他的身体力行,诠释了“百善孝当先”的孝字,他用“润物细无声”的精神熏陶着我们。
我亲奶奶在父亲十四五岁时便过世了。后来爷爷又娶了后来的奶奶,奶奶带来了一个比父亲小七八岁的女儿,对她带来的女儿总是会有所偏袒。父亲无兄弟姐妹,把奶奶带来的女儿当亲妹妹对待。孩子们相安无事,相处融洽,奶奶便对父亲也尽到继母的责任。父母婚后,婆媳之间也略有过罅隙,但随着相处日久,她们之间也没了最初的磕绊。尤其是爷爷去世以后,父母对奶奶的陪伴和照顾让村里人都称赞不已。
父母用他们的行为为我们做了榜样,他们从来没用高深的理论告诉我们怎样孝顺,而是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孝的内涵。
他们对爷爷奶奶的孝,对二爷的孝,如一个灯塔一样,屹立在前方,给我们指明方向。俗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们从来不耳提面命的让我们孝老爱幼,但是他们的行为又无时不在诠释着这一切。
我们兄妹五人,在同一个家庭环境中长大成人,所受的熏陶也是一样的。虽然我们性格各异,人生之路也不尽相同,但是在孝敬老人这一方面却大同小异。
母亲患病五年,五年的时间在医院和家之间穿梭往来。为了照顾病重的母亲,我们兄妹几人竭尽全力。
母亲卧床数月,哥哥放下手头的工作,尽心尽力的在床前侍奉。姐姐更是因为照顾母亲辞掉了工作。而弟弟更为了母亲的病情四处寻觅良方益药,听到对她病情有疗效的偏方不惜万里求医问药。
虽然最后母亲还是没能扛过病魔撒手人寰,我们却都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孝心。
而我们的后辈也已接过孝的大旗,他们对爷爷、姥爷,对老人的孝心,让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俗话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善”意待人更是父母一贯的做法。记得小时候,村里都很穷,更有很多外地的杂耍卖艺的穷人走街串巷,每每这个时候,母亲总是尽可能地给予他们帮助,有时给他们送去些吃的,有时又给他们提供一个睡觉的住所。她说“出门在外,都不容易”。看到讨饭的人,母亲从来也不嫌弃,总是让我们多拿些干粮给他们。有时我们看着那些四肢健全的讨饭者,偶尔会露出厌烦的神情,而母亲却说“如果不是遇到难处,谁会靠讨饭度日呢?”
我们从小就学会了用一颗善心对待别人。父母总是告诉我们,善良的人总会有好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