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走在路上,才能摆脱局限,摆脱执着,让所有的选择、探寻、猜测、想象都生机勃勃。"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常常在想这二者之间有何区别,又有何直接的联系呢。直到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这本书我才顿悟,因为先生在这本书中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解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仿佛随着余秋雨先生的步伐,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他写山、写水、写人,用每一步去丈量脚下的土地,以前路为书,踏遍山河之间寻找生命的终点。书中不仅仅叙述了地理的广袤,更深刻描绘了各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每读一页都能感受到书中所蕴含的文化韵味。通过书中的描绘我了解到这些地方的历史与文化,还感受到了作者对于这些文化遗产深深的敬意与珍视。
《文化苦旅》不止是一本书,它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文化情感。
一、我的山河
“一切文化的终极基准,人间是非的最后衡定,还是要看山河大地。说准确一点,要看山河大地所能给予的生存许诺。”
中华文化的生存底线也就是中华文化的根基。余秋雨先生认为中华文化的生存底线由这三条线构成黄河、长江、长城。黄河代表了宋朝以前北方经济的繁荣,长江代表了宋朝以后南方经济的繁荣,长城代表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不管古往今来人们如何迁移,不过是从中国的这端到了那端,总归没有离开这方天地。每个人的生命中应该也有三条线,如何找到这三条线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都江堰
世界闻名的都江堰在中国已经屹立了两千多年,这两千多年里,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护卫着巴蜀之地,成就了蜀地天府之国的美誉。
夏季多雨时节,磅礴的水势浩浩荡荡奔腾而下,最终分成了两股,不断冲击石坝,似乎想要向众人展示自己的神威,却败在老祖宗的智慧下,慢慢归于平静。
离都江堰不远就是青城山,那里是道教发源地,至今还保留有许多道观。余秋雨先生曾为青城山题过一副对联,"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三、莫高窟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余秋雨先生以艺术家的眼光和诗人的语言,描述了莫高窟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塑像、壁画的艺术风格,点出其伟大而独特的艺术本质特征﹣-"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 不论是历代的王朝更迭,还是近代国门被列强炮火打开,民族文化遗产经历过无数浩劫,但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依然光辉灿烂的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