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孩子们一起学习《北冥有鱼》,第一节课,刚好把课文内容梳理清楚了。
对于这篇课文我一直心怀畏惧的,因为它节选的是《逍遥游》前面的一个片段,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显得不是那么好理解。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我把《逍遥游》里的故事大概阐述了一遍,特别是故事中很多精彩情节,我认真地让学生们做了对比。比如:燕雀和鸿鹄,小知和大知,蕙菇和春秋,夏虫与冰,井蛙与海,等等。在梳理完课文内容后,我请几位同学试着理解文末的这句话“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想吹也。”多数学生都是把这个句子翻译出来,认为这样就是理解。我说不对,真正的理解不是字面的解释,而是这句话所表达的生活道理。可是说了半天,学生还是挺懵的,看似云里雾里。
经过大家几轮的推敲讨论最终得到了这样的结论: 庄子在其中追求的是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一种状态,“逍遥”并非是身体的放松和自由,而是精神的完全解脱,是一种人和自然的最美妙形神契合。是物中无我,我中无物,一种物我两忘的美妙境界。就像庄子自己,在睡觉时做了一个与蝴蝶有关的美梦,醒来后竟然不知道是蝴蝶变成了自己,还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这是不得而知的。很显然,这些浪漫而迷人的事情,为后人留下了美好的典故和回忆。
这篇课文主要是讲人和自然的关系,自然无限广袤,一切生物均需和谐相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而很多事情告诉我们,天地间的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就像大鹏鸟要从北海迁徙到南海去,就必须要凭借六月的大风,才能扶摇而上九万里。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成在的,它们彼此共生,彼此影响,彼此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