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思修,包含了中国传统对学习内容和类型的划分,来自佛家智慧。
闻,从耳,听而得之。可以理解为听他人讲解,获得信息、知识的学习过程,个体意识或无意识地识记相关学习内容。在幼儿身上,这个过程有时表现得很无意识。比如,反复给他们放动画片,或者他们主动地对某一集有了兴趣,如马丁34集恐龙卡车情节识记;如心看多拉学英语,无意识地就学到很多。这是听觉学习的关键时期,特别有利于语言的习得。逐渐长大,听闻的学习,便融入了个体更多的判断和预设,ta们会更加有选择地纳入和建构,而且无意识地忽略掉某些内容。
思,从头、从心,按认知心理学,特别强调个体对学习内容的深度思维加工,对已经看到、听到的学习内容进行认知层面的理解,是只有具有前额皮层智慧的高等动物才能进行的心智行为。申荷永教授认为中国的“思”比西方更加具有整体性,因为是包含了心的运作的。在昨天“提问题”的日更中,马丁思考、对比了两个现象,抽象出他的结论,变成由疑问引发的对话。小孩子的“思”始于好奇,好奇的动力很大,如果引导得好,会演变成自主地进行深入思考的发动引擎!
修呢?我突然意识到它的内涵很像加涅分类中的态度和技能。在中国,儒家讲修养,道家讲修炼,佛家讲修行,都与“修”字的核心意象有关。
《说文解字》解为“飾也。从彡攸聲。” 这段文字解释的太精彩,忍不住摘录过来:“飾者、也。又部曰。者、飾也。二篆爲轉注。飾卽今之拭字。拂拭之則發其光采。故引伸爲文飾。女部曰。妝者、飾也。用飾引伸之義。此云修飾也者、合本義引伸義而兼舉之。不去其塵垢。不可謂之修。不加以縟采。不可謂之修。修之从彡者、洒之也。藻繪之也。修者、治也。引伸爲凡治之偁。匡衡曰。治性之道。必審己之所有餘。而強其所不足。”
从字形看,右上为人手,右下象刷子状。结合左侧意象,好像一个人在进行与“拂拭”有关的动作和行为,以使拂拭之物“发起光彩”!字义引申,又有“治”意,故修养、修炼、修行,都包含了培育、发展“人性”之意。“不去其塵垢。不可謂之修。不加以縟采。不可謂之修。”!!
修,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用“渐修”形容再恰当不过,比较专业的说法是“反复练习”。它包含了个体对动作技能、心智技能和态度逐渐熟悉、领会和掌握的不同阶段和过程。概儒家之“修养”,凸显社会互动和道德规范,容易在人际关系中反映出来;道家之“修炼”,更强调个体内在的转化。一个炼字,表现了过程的艰辛和不易。孙猴子都要七七四九天方能炼得火眼金睛,还得有太上老君的金丹和炼丹炉的天时地利之便,常有学生期望有立竿见影之效,则近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佛家之“修行”,具有一种当下性、随时性,要求更高。其内要“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其外则要“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0309上午补充。
论说“不应但闻即为究竟,要须于义思维筹量审观察故。”
只道听途说,便是死记硬背、转述他人,拾人牙慧之举。更要如牛食草,待静时反刍之,如此消化方能深入。
因此,不但要听课,自己还要留有充足的时间,去看、去思维、去实践,方能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