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金字塔原理》的目的:提升处理事情和工作的效率,提高思考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和演讲水平,学习管理知识,学习如何带团队。
第一章 为什么使用金字塔结构
本章待解决问题:
1、本书的有哪些作用?是训练思考,使表达呈现逻辑的实用宝典
2、什么是金字塔结构?
3、金字塔结构可以如何应用?
4、表达应该使用什么样的逻辑?
笔记区:
金字塔原理就是利用金字塔结构来帮助我们梳理逻辑。简单来说,就是教我们“想清楚、说明白、说什么、怎么说”这是我们很多人都想达到的境界。
我们都希望在思考、沟通、管理下属和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快速找到重点,突出重点,说话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能说话说到点子上。用最短的时间,讲清楚观点,让受众感兴趣,并且能理解和接受我们的观点。说的再具体些,就是写作、汇报、演讲、培训、给下属分配工作等等场景我们都能做到极致。这些就是利用金字塔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做到的事情。
那么应该在呢么使用金字塔原理呢?
在说明如何使用前,我们必须了解一个概念,就是金字塔结构(如下图所示)。
金字塔三角区的最顶端,一定是你要表达主题的中心思想,也可以是你要表达出来的最终结论。每向下一层,就是对上一层的结论进行解释说明。举个例子:
我们需要采购一些食材,有土豆、萝卜、苹果、橘子、葡萄、牛奶、鸡蛋、酸奶。这么多东西我们怎么记忆比较好呢?根据金字塔结构,我们先将所有的食材进行纵向归类分组。这里面的食材可以分为三大类,蛋奶类、水果类和蔬菜类。我们可以说,我需要采购蛋奶、蔬菜和水果这三类的食材;
第二步就是向下一层横向分组。保证每一组内的品类关系都是彼此独立,不重叠,不遗漏。
我们可以说,蛋奶类需要牛奶和鸡蛋;水果类需要葡萄、橘子和苹果;蔬菜类需要土豆和萝卜。
这个时候,我们就很容易的记住了我们需要的所有食材。我们在大脑中会优先想到,三大类(蛋奶、水果和蔬菜),然后想到蛋奶类里有哪些,水果和蔬菜下面又有哪些。
通过归类和分组,再将所有分组按着逻辑递进关系,带入金字塔结构,确保每一层都是下一层的总结和概括,是为下一层的思想起到提示作用。
那么为什么进行了金字塔结构分组后,我们就更容易记住呢?
原因就是,我们的大脑一次最多只能记住7个项目。其中,最容易记住的是1个项目,然后依次类推,3个、5个、最后是7个。
一般我们很容易记住3个项目,一旦超过3个,大脑就会自动将其归纳分组,以便于记忆。所以我们向别人传达的内容,尽量控制在少于3个分组里,这样更便于对方记忆和理解。怎么控制较少的分组数量呢?那就是不断的向上归纳和总结。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记忆一组电话号码的时候,例15678965524。我们只看到了一堆数字,他们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一下子是记不住的。我们把他分组看看。
[if !supportLists](156[endif]789 655 24),我们将其分为4组,每一组都是2-3个数字,这样很快就能记住。所以表达内容要按分组呈现,更利于理解和记忆。
这里延伸一下,我们阅读文章的时候,如果一下子看不懂怎么办?就把每个段落表达的观点记录下来,当所有段落的观点都记录下来以后,一下就能总结出作者的中心思想。
所以我们在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观点时,要按着金字塔的结构来呈现。自上而下的表达,让结论先行。然后再依次向下一层一层的阐述观点,再阐述观点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为什么要采用金字塔结构的“结论先行”呢?我先将结论的推导过程说一下,然后再得出结论,这样对方不就可以跟着我的思考轨迹,一下就能明白的的观点时为什么得出来的了吗?
我以前也是这样认为的。我觉得我一下子说出结论,之后再去解释,会让人因为没有耐心听下去,以至于先质疑我的结论。其实不然,对方没耐心听我讲下去的原因,就是因为迟迟听不到结论,才会提出质疑。这也是我通过这次学习才明白的道理。
之前我们说过,对于超过3个项目的内容,大脑会自动的总结。所以我们说超过3句话,大脑也会自动总结这3句话的中心思想。大脑会逐句分析,它们前后的逻辑关系,并且得出一个结论。受众会根据自己对逐句的理解,重新组成自己的结论。受其各方面水平不同的影响(文化差异、环境差异、年龄差异、阅历差异等等),他们解读出来的结论就会与作者本来的结论有偏差。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表达的时候,一定要遵循金字塔自上而下的逻辑结构,让结论先行。先让对方了解你的最终结论,然后再根据结论,逐层阐述说明。
现在我们知道了,向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需要遵循自上而下结构,那么我自己的在总结思想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与刚才的自上而下刚好相反,总结思考应遵循的是自下而上的逻辑结构。就好比我们做拼图游戏的时候,我们一定是先看到成图,心里知道成图大概的样子,然后再去根据各个区域的颜色拼凑碎片。
我们最终结论,是靠很多碎片的观点一点一点的拼凑、总结出来的。所以,我们应该根据自己最终想表达的目的出发,去收集与之有关的所有碎片论点。这个时候不用考虑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碎片的观点越多越好。
收集完之后,再将现有的所有碎片观点根据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断分组,不断的向上总结和概括,这一步就是“合并同类项”。最后所有的观点都合并完了,剩下的那一个观点,一定和你最初的表达目的相同。这里面的每一次分组,每一次总结和概括,就是支撑中心思想的论点。他们按着总结和分组的顺序排列出来,就是金字塔结构。
那么组织这些碎片思想观点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逻辑顺序呢?
组织思想的逻辑顺序有4种,分别是演绎顺序、时间、结构、程度。
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时间顺序:其实就是步骤,首先、其次、再次;
结构顺序:其实就是空间顺序;
程度顺序:紧急、重要、次紧急、次重要等。
金字塔的结构排列分为三种互联的方式,向上、向下、横向。向上:就是自下而上的思考;
向下:就是自上而下的表达;
横向:就是归纳分组。
在使用金字塔结构时,必须确保每一层都是向下一层的思想概括,每一个横向分组都必须属于同一个逻辑范畴,每一个思想都必须按照逻辑顺序组织。这是金字塔原理这本武林秘籍的核心奥义。
到这里,我们就完全能明白为什么金字塔结构可以应用到那么多的场景,不管是写作、还是演讲、还是沟通,都是需要先组织自己的思想,在向对方表达;对方接收到信息,也会先分析、总结在理解。
人和人之间的所有沟通都是靠着这样整体拆分到碎片,从碎片组装到整体的过程。
(金字塔结构怎么应用在管理团队上,我目前还不明明白,留下问题,日后自会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