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伤感障碍抗争日记—我胆小如鼠—身处黑暗者特有的共鸣

咬着牙读完《我胆小如鼠》,我发现:人内心会有的极度恐惧与不安...

哦!这种感受原来不只我有过。

余华笔下的主人公,似乎把人性中最脆弱的那一面揭示得干干净净。

我们常常会担心出错、担心被嘲笑、害怕面对未知,甚至连勇敢说一句“我想要什么”都不敢。

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人性究竟能有多胆怯。

有时我觉得它写尽了人们晦暗的心境,有时又觉得它荒诞得匪夷所思。

正如书中那个怕鹅的老实少年,一度因为被同学嘲笑而让父亲“闭眼开车”来证明胆大,却因差点撞上一群工人惹来报复殴打。最终,父亲竟在儿子面前开车撞向工人的拖拉机,同归于尽。

起因与结局之间,仿佛隔了万水千山连接在一起。这世界里往往不乏更荒诞的事情。

“父亲开着货车撞向那台破旧的拖拉机。有人喊‘快停车’,可一切都来不及了。”

有人说:文学作品放大100倍,就是生活。

我意识到,生活也确实会有比这荒诞的事接连发生。

为了证明自己不要命的少年比比皆是,为了撒气不顾儿女的父母屡见不鲜。即便我们看不懂、却真实存在的某种疯狂。

随后我意识到”同归于尽事件“极可能是主人公形成“胆小”性格的一大根源。让主人公内心对反抗、冒险或意外事件产生了更深的恐惧。

每个人性格的根源,大抵就是一点点埋下的?

随后我想到我自己,我拼命的回想曾经因病遗忘的记忆。甚至翻开了医学书籍查阅冥想。

我意识到,我一直深刻记得——我第一次真正感到“恐惧”的感觉。

是五岁那年的一个刮风的下午。那天的家里寒气逼人。我蜷缩在狭小的房间里,只想逃离,却根本无处可去。

爸爸和妈妈又吵架了。妈妈的咆哮声一次次刺痛耳膜,她满口脏话,像一只走投无路的困兽,一边拖地一边不停挥舞手中的拖把杆,嚷着要“杀了我们全家”。而爸爸在卫生间发出闷响,抱着胃,似乎疼痛难忍,却又不知是装晕还是在呕吐。

我想上前去看发生了什么,却被妈妈的怒骂惊得停下脚步。那时的我根本不清楚,这声嘶力竭的全家赴死是气话还是真话。

紧接着,爸爸突然站起来摔门离去,一阵哭泣声,很快妈妈的怒火顺势转向了我。她开始痛骂我:“叫你收拾干净房子永远都是乱扔!你和你爸一样,都是畜生,都该死!害了我一辈子!我要开煤气全家一起死!”

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自己被定义成“畜生”,第一次认识到“我会死”。我想躲却躲不开,挨了几脚在屁股上,她并没有下脚很重,但骂声却震痛了我的头...我想:完了,我爸抛下我逃生了,今天只有我会死...

小小的我,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是觉得天崩地裂了,连呼吸都是错。

那一刻,我看着卫生间半开的门,灯光灰黄,一股凛冽的风透进屋里,我动也不敢动。后来发生了什么,我已记不清,只知道我逐渐学会了关上耳朵,接受自己随时命不久矣。要么这个家迎来更大一场风暴,要么就这样寂静地灭亡。

往后的几年,我唯唯诺诺,胆小如鼠。

这种童年的恐惧像藤蔓,伸进了我的成长岁月蔓延到现在。

“我站在公交车门口,看着拥挤的人群,一个想往里挤、又想往后退的念头让我手心渐渐出汗。”

在极普通的乘车日常里,大部分I人都会表现出强烈的焦虑与内向,而从未客观将行为归纳为:对社交和公共空间的恐惧。

“敲门声在我脑海中不断回响,门却一直不开。我来回走动,腿已累得发麻,却还是不敢伸手。“

毕业工作时,日常的交流,我却象得了失语症,原本普通的汇报或对话,仿佛是要迎接生死考验。

他人冲突时,“我本想出声劝架,可话到了嘴边只剩下空空的叹息。”

我原本应该发挥调停作用,却无力介入,甚至退避三舍。既保全了自己,也凸显了我的冷漠。也许现在有很多人,都是这样。

大部分时候,面对疾病,面对困难:

“我抬起头,想鼓足勇气,却觉得自己像只无处躲藏的老鼠,只能在夜色里悄悄逃开。”

这些不足为奇的日常在我这都是细思极恐的大事,有时候我也会突然崩盘,做出完全像相反的极端举动,仿佛在呐喊:去他妈的,毁灭吧,我累了!

阅读《我胆小如鼠》的过程里,我时常会想起那句

“想要反抗却又退缩,想要呼喊却又沉默”。

我想回看自己时,仿佛看见一只惊弓之鸟,想张开翅膀,却随时准备掉头逃离。

我们的害怕来自于对人性的失望,来自于社会的重压,也来自于过去无法治愈的创伤。当社会秩序或他人期待如大山般压来,我们越想表现“勇敢”,越往往害怕迈出第一步。

我们忽视了——没有一个成年人是容易的。真正怕的并不是懦弱,而是“不被理解”的恐惧。当我们一次次把眼泪和哽咽咽回去,就变成了一个用沉默自我防御的人。

有时我们慌张、小心,或许只是因为我们还不够了解自己,也还没认清那些让人惶恐的现实。

也许,我该开始一点点接受:自己依旧紧张、害怕,自己有过不少黑历史。同时告诉自己:这并不可耻。

我也开始思索,是否需要去正视那最敏感的部分?也许,看见伤口,才有机会开始愈合。

在这个充斥着焦虑与冲突的时代,在每日不停更的社会冲突新闻里,每个人或许都会像书中主人公那样,暴露出某种“不堪一击”的脆弱。人心的沉重往往不是个人力量能够轻易负担的,也许唯有坦诚地承认自己会错了,病了,败了。才是一种清醒的自知。

在脆弱中依然能稳住内心的平和、在被嘲笑时依然能保有自尊的坚持。

我必须重新思考——在复杂的社会和不可预测的未来面前,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勇气?

唯有这么尝试,才能体会到余华在《我胆小如鼠》里想传达的那种深沉、却又温柔的关照。

对喜欢关注文学形式创新、哲学思辨,以及对当代中国文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部作品不容错过。

大部分人读不懂这本书,就想读不懂他自己一样——

”我转身想走,又停住脚,好像还有什么事情没做完,可我不知道该干什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