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工作价值的,不是琐碎浮浅的表象,而是深度工作。牛人之所以“牛”,就在于他们一直在意“水面”下真正的深度。
大部分人都会在工作生活中有这种体验,时间越来越紧,事情越做越多,可是成就感却不明显。在办公室里,总会看到许多人一边写着工作报告,一边回复着邮件,电子屏里消息提醒,还不忘答复两句。每天都在忙碌,可是生产力却依然低下。
《深度工作》这本书中,作者称这种形式的“工作”为“浮浅工作”,例如长途商务旅行、会议、回复邮件、参加公关活动等等。这些工作既不需要高认知水准,也不要求高强度的智力投入。不仅操作简单、容易被复制替代,产生的价值也极为有限。
与此对应的便是“深度工作”了,作者这样解释:深度工作是指在没有干扰的专注下进行的工作,可以把你的认知能力推向极限,最终得到具有创造性和高价值的工作结果。
那么,为什么大部分人无法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呢?在书中,作者分析了两个原因。
首先,因为“最小阻力原则”,大部分人在选择工作任务时,总会先从简单的工作开始,因为这些任务往往阻力最小,不用消耗太大心力,这是一种本能。可是这样的处事原则,往往会分散注意力,导致处理主力事情的能力降低,效率低下。
其次,过去的认知偏见也往往使人们无法进入深度工作。许多人认为忙碌代表生产力,于是追求一种虚浮的忙碌状态,不是天天加班熬夜,就是手机里躺了一堆课程。结果越加班越迷茫,越学习越焦虑。这种错误的认知模式,让人们只追求看得见的表面成果,却忽略了深度工作的重要性。
要想改变这样低下的工作表现,就应该重新审视工作习惯,去刻意培养深度工作的能力。
培养深度工作能力的4个步骤
1. 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
作者提出了深度工作的四种模式,可以根据个人生理或职业的特性来按需选择。
① “节奏模式”:就是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来做同一件事,形成自己的节奏。这就比较适合想要改变的新手,用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将深度工作引入生活。
② “双峰模式”:主要是把时间分为两大块,一块用来处理需要高强度的、无干扰的重要事项,全神贯注;一块用来处理浮浅的零散工作,不需耗费过多心力。这就适合有固定作息时间的上班族或者创业者。
③ “禁欲模式”:可想而知,这种工作模式更加追求全神贯注、毫无干扰,最好切断一切与外界的联系媒介,封闭在自我的世界。这种方式就比较适合文案工作者或者自由职业者。
④ “记者模式”:这是最难的境界,可以游刃在浮浅与深度工作之间自如切换。
2. 将工作内化成习惯
首先,你要确定好执行深度工作的地点和具体的时间框架,在这个期间只专注于目前的工作项目;其次,要给深度工作设置些规则和程序,长期刻意得练习,以养成习惯。
3. 像经商一样去执行
像商人一样,为自己找到燃情的目标感,去设定明确的关注点,然后根据引领性指标(即阶段性指标),及时地调整策略和方向,衡量自己的完成程度,统计通往目标的完成时间。定期回顾并及时分析未完成原因,再实时调整。
4. 适当减少整体工作的时间
许多时候你会感到无法专注工作,那么减少工作时间就成了必要的决定。有了一种紧迫感和期限感,工作的效率自然提升,也会本能得去侧重于更重要紧急的任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