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
就今天写的《关于读书的个人领悟》来说,感觉到你的认真。文章结构框架没有问题,换作我,不自觉的走回到原来的表达方式,因为我不习惯套。主要对于引用这块找不到合适的例子,或者说没用心找。
石头:
说实在,现我的学写作,自我感觉稳定多了。至少不会从心里去抗拒排斥,而是积极的接受并想办法去完成,对,是完成 。
每天依旧看到命题要求时,感觉不好写,无从下手。但每次最终能倒被逼着写出来,耗时相对以前缩短许多。估计,这就是打卡学写作对我而言最大的意义和收获所在。若不是这样,换做以前,一般写不出来,哪怕写着写着没感觉,写的不好,都会选择主动放弃。
现在我主要灌输自己的是学“写”,一直有意无意强调的也是学写作。所以潜意识里把每次打卡写作当成老师布置的作文。写的好坏是其次,基本要求是完成,扣主题和语句通顺。
这些估计是你眼中的文章框架结构和认真。至于表达方式,还有你说的“不习惯套”,引用等,这是每个人生成的写作手法,或多或少跟性情习惯有关,如何克服提升,有待于自己在今后的学写作中慢慢打磨。再者,你原来表达方式,也没什么错,错的是说车轱辘话。
目前,满足于达到基本要求,甚至有时还刻意控制字数,在一定的范围内简单明了描述清楚所要表达的内容,是我心所向往的境地。写太多字数,对于我来说,掌控不了。当然,也不排斥写不出来自圆其说的可能。
Lily:
读你今天写读书的方式,感觉你不止一次在说和写。其实,我自己也是这样,因为是复盘,自己的问题,做过的事,毕竟有限。如果是同一个人看过你一系列的文章,总感觉哪里不对。至少我看自己所写的文章也是这样的感觉,我想跳出去,不知道你是不是?
石头:
你感觉所写的读书方式不是一次在说,的确如此。这是这个打卡学写作设置的程序如此,我翻看过全部打卡主题,后面还再三出现读书、阅读、目标等命题。
你发觉没,这个小打卡学写作程序,给出命题写作要求,内容几乎全是围绕写作者个人进行挖掘、积累、复盘、学习、提升等。一方面,这些对我们成年人来说,觉得功利性太强,况且看世间风清云淡,没有那么多激情。
另一方面,我们已参与进来,又不想放弃,唯有迎头紧跟上去写和学。所以,跳不出固有的一个框架支撑中心——自己,除非放弃,或自由写作。
这样以来,难免一直看某一个人一系列的文章,总觉得哪里不对,重复性反复说,怪怪的味道。我早就有这种感觉,看你写的、看好友写的、看同行前辈所写的文章,或多或少都存在这个问题。
区别在于有些人学写作提升得快,会有意识避免出现雷同,絮叨,至少能做到让人看不出来,俗称立意新颖。
所以,现阶段我们能做的是认可接受,想办法同一件事,比如读书这个命题,每次遇到,换个说法去写,每一次写出那么两三个亮点、说辞,角度和感悟不同,就是在学写作,在进步。
同样,今后阅读,也应摒弃内心先入为主的观念,她又在提读书,要学会看这次她是如何写的,跟上次有什么不同,这样,估计收获和欣赏会有些乐趣。
再者,一个话题反复说,是命题要求如此,谁愿这样写?反过来想想,为什么小打卡学写作程序会如此设置呢?是不是释然好多?慢慢来,最终我们会跳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