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大闺女回家,小女儿欢欣雀跃的迎接姐姐,我和老公给孩子准备好物质和精神食粮。
上周大雪,孩子没有回家,我的思绪像柔软的丝线,在心里缠了一圈又一圈,担心孩子受冷、不知孩子感冒是否好彻底,还想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况……虽然每天晚上九点左右孩子都会给我打来电话,但还是被牵挂的线拉得平添愁绪。
小女儿说:怎么不见了姐姐?是不是姐姐不和我玩了?姐姐上学怎么还不放学?姐姐是不是不回来了?咱们去找姐姐吧!我告诉孩子说她姐今天都回来了,孩子高兴的又蹦又跳。
要知道平时俩娃在我跟前时,总是争吵、打架,家里整天被姐俩闹得“鸡飞狗跳”。就是今年暑假开学,大女去远处上学,每周只能回来一次了,俩姐妹好的像一个人,回家时姐姐总给妹妹买吃的,晚上睡觉时妹妹总爱钻到姐姐的被窝里不出来,妹妹喜欢给姐姐拿东西,姐姐没事爱抱上妹妹……我也不用再像以前一样充当法官的角色,来宣判她俩无穷无尽的“官司”。
大女儿也变了,变得懂事了。知道有好吃的不和妹妹争抢,看到我干家务活也知道帮忙了,尤其喜欢看书,近半个学期在《中学生阅读》的“呱呱鸟语林”两次发表作品,就在今天还收到她的作文入围“叶圣陶杯创新作文竞赛”的全国总决赛的好消息,孩子能独自往返去外地的学校,花钱知道节省着花,回家还不忘给她爷爷奶奶捎点好吃的……
她没外出上学前可是一个自私得直率的人,每顿饭都要我做她喜欢吃的,开饭时间晚一点都开始生气不吃饭了,批评教育两句都甚至要离家出走了……
青春期的她是一个刺猬,内心其实脆弱到时时需要把刺竖起来找回自我。作为妈妈的我,只能小心翼翼的呵护她的自尊,巧妙的躲避她敏感的神经,在一次次的“斗智斗勇”中期盼她能快点长大。当然,有时候,我被世俗生活所累、所苦时,我内心也会积攒一肚子的委屈,于是原本平静的母女交流,会爆发出“海啸”。老公这时充当了调解者的角色,冷静下来,我们会互相道歉,之后我似乎也理解了孩子的不易,孩子也好像明白我的一片苦心。
在处理和妹妹的关系上,老大也总是不依不饶,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也还是孩子,凭什么让我总让着她?这时,我心情好的时候,会给她们俩讲故事,让她们自己感悟姐妹情深。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会声色俱厉的批老大一顿,这时,老大就不高兴了,有时甚至反驳两句。哎!这时的我都有些怀疑二宝的“多余”了。
静下心来,我想到了“陪伴”。记得我小的时候,爸爸和妈妈都很少厉害我,他们甚至都很少管我,爸爸总是闲不住,妈妈在农忙之余喜欢看书,哥哥学习努力,姐姐心灵手巧,爸爸妈妈和和气气,遇事总是在一起商量,从来没见过他们因家庭琐事而面红耳赤……
记忆里,家的氛围总是那么温馨、美好。记得春天时,我看到了报纸上的“家风”征文,我想到离去的妈妈,我是边哭边写,用了一下午的时间,把稿子发表到了市报上。这篇稿子的题目是《无言的熏陶》,其实不是我写的好,是用心写出来的文章啊!是父母用陪伴给我以无言的熏陶啊!
我不再给孩子唠叨什么。当孩子不想做作业时,我让她自己制定作业计划。没想到,过去迟迟不愿动笔的她,却很积极的开始翻书做功课,脸上表情是沉浸在作业中的快乐表情。
要知道,以前她做作业时可是撅着小嘴的,写的字也是歪歪扭扭的。看到她自觉学习,我给孩子和我各倒上一杯茶,让火炉里的温度升上来,屋里暖暖的,我也翻开一本书来看,小女儿在看动画片,老公在给我们烤红薯、倒水。此时,一家人在一起,陪伴孩子成长,我们家里也好温馨、美好!
我不再居高临下的批评孩子。当孩子有困惑时,我平心静气的听取孩子的意见。没想到,孩子也有自己的主意,青春期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原来如此丰富。
孩子不喜欢指指点点,她需要的是指点。有时,她只是需要一个听众,来倾听她内心的呼声,让她的内心有个安放的地儿。我愿意做一个最好的听众,给孩子疲累的内心以支持,来陪伴她的成长!
我希望我们不仅仅是母女,还可以是朋友,甚至知己。
学校的、家里的和村里的事情,我都喜欢给孩子说,我家的会议会经常召开,我们愿意倾听孩子对家庭建设的意见。我想,把孩子真正当做家庭的一员,这也是陪伴!
今晚回到家,我洗衣服,俩孩子在家玩耍,老公在做“毛血旺”……
洗好衣服,饭也做好了,大女儿叫她爷爷过来吃饭,一家人围在火炉前有说有笑的,好不热闹。
上周孩子都想吃她爸爸做的美食,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这算是我们给孩子的物质食粮吧。
精神食粮呢?就是现在:我写简书,孩子做作业,老公给我们倒茶水喝……一个愉快的周末!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我还给孩子说了我的“21天充电充电”,孩子也加入了我的行动。
明天,女儿就要踏上求学之路了。我们只有把千万般不舍化作她成长路上的陪伴,把默默地陪伴化作孩子天天快乐、学习进步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