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其实买了好久,在我的书柜里也存了很久,结果还读的是电子版的。最近好像对电子版的读物没有之前那么反感了,最大的缺憾就是少了一些写写画画的快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养成的毛病,喜欢在书上写东西。
回归到这本书上面来,确实是读的挺沉重的。哲学家说:“人一出生就注定走向死亡,医生能医治并却不能阻止死亡。”面对年老和生命的结束我们做好准备了吗?作者是一个美国人,他对美国很多养老的状况有很多微词。而我看了更是心痛,因为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养老就更困难了。
还是在我们的祖辈吧,养老基本上就靠子女的供养了,特别是儿子的责任似乎在传统意义上来说更重要一些。所谓“养儿防老”,于是就出现了中国的怪现象“重男轻女”。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去远方工作,安家。而在家乡的老人们就面对了养老的问题。与此同时,社保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当下的养老就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好了,不说我们的现状,说回到书里说的美国的一些状况,多少对于我们来说也是有一些借鉴的作用。
1、过度医疗
过去大多数老人都是在家人的陪伴下离世的,而现在却都是在医院里的。有时候在是否接受最后的医疗手段是一个很难的决定,因为没有一个标准。于是很多人都在全身插满管子,毫无尊严和体面,没有家人的陪伴下离开。
有些是一些由于老年带来的疾病,有些无法治愈的绝症。面对那些形形色色的治疗方案,不要说是普通人,就是医生世家的作者,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做出选择也很困难。
这样的情景下,医生似乎一直在给治疗方案,很少医生会坦然的沟通如何使剩下不长的时间变得更有质量。而只是一个有一个治疗方案,仿佛他们能够战胜一个个的困难。
2、养老院
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描写养老院。冰冷的房间,流程化的服务。让这里没有一些生机。失去部分自理能力的老人就像是一个需要服务的机器,没有温情也没有尊严。
好在这样的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有尝试在空间上打破局面,允许房间上锁的。有尝试饲养小动物的。越来越有人性化的服务,也让这些老人们最后的时光可以过得更像是一个人,而不是木偶。同样,生命力也会在这些濒临垂死的老人们身上展现出来。
3、善终服务
这应该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也选择最后的日子不在医院里度过,而选择在家善终服务。享受一些最基本的医疗护理,以过好每一天为目标,允许吃止疼药片,尽量过好当下的每个时刻。
不得不说这种服务是即专业又贴心的。而在我们这样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下,还有很远的路要走。面对双双在家的父母,我也有很多责任和无奈。主要是自己做的不够好,好像也没有心理准备,他们终老的现实。
我们都不得不面对年老的那一天,除去意外突然离世。终究还是要面对手脚不利索的时候,当那一天来临的时候,我们是否有足够好的心态去坦然处置这一切?身边会有人帮忙吗?还能够活的有尊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