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篇
正时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正形篇——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正心篇——无处去、无事做、无所得、无挂碍
正形,着重说了物质,下面该说说意识了。意识、心、神差不多一个意思。要做到炁与神合、三合为一,就要将正时、正形、正心三篇的功夫全面运用到实践中。
(一)什么是心神(意识)
正形篇已说过,神是身体主宰,是中枢、周围神经系统的作用,相当国家元首、领导班子。
古人说“神住于心,凝于髓。”
对于“凝于髓”好理解,和现代科学说的一样,指脑髓、脊髓等骨髓。意识是这些神经系统的作用。
为什么对于“神住于心”,现代主流科学没有认可?提到意识层面的东西,主要说“大脑”,而不说“心脏”呢?意识到底是大脑的作用还是心脏的作用呢?
其实这个问题不用纠结,人是一个整体,一套系统。所有功能都要靠整体实现。像一个国家,问谁是元首?谁是主宰?谁主沉浮?往深了说,应该不只是哪个人、哪些人。领导人的所有决策,是出自他们几个。这是决策、想法形成的结果,所以是“凝于髓”。这些决策形成的过程还是来源于群众,来源于专家、学者、智库,这叫“住于心”。
现代西方科学的根源雅典学派中,亚里士多德曾认为“思想和感觉的器官是心脏,而脑的工作只在于使出自心脏的血液冷静一点而已。”现代医学表明,心脏移植手术后,病人性格与行为模式的确会“继承”器官捐赠者。所以心脏对于意识来说,目前来看至少是有关系,有影响的。
本文中所讨论的心神,主要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心理、个性、能力、气质、性格等等意识的行为及功能。因为中国人传统的习惯,还是用“心里想”这种说法吧。
(二)心神与身体,意识与物质
其实意识和物质是一码事,物质和意识都是有形,只有规律是无形。意识就是物质,物质就是意识,身即是心,心即是身,身心一体。没有心,身就不是身了,是一堆肉;没有身,心也不是心了,是心电图。
过去可能认为意识不是实体的,是能量。但是现代科学实验表明,“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分子都已经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出现了能量的性质。所以应该认为一切物质和能量是一码事,可能只是状态不同。
(三)意识的作用
1.关注
通常认为,“无为”就是啥也不管,但科学实验证明,关注这种看似“无为”、看似啥也不管,直接影响了物质的状态。在双缝干涉实验中,有意识关注使分子、原子、电子成为实体的“物质”状态,而没有意识关注时同样的分子、原子、电子是能量的状态。也就是说,所有的东西,有意识关注它(他、她)时,组成它(他、她)的所有分子、原子都是实体状态。没有意识关注它(他、她)时,组成它(他、她)的所有分子、原子都是能量的状态。
在实践前文《正形篇》中的静力训练动作,如何从只能托、举、牵扯、坚持几分钟,慢慢找到感觉,不断突破极限,到几十分钟、几小时。意识的关注将发挥着巨大作用。意识的关注下,不只是身体在修行,意识也在修行。散乱的注意力在慢慢地集中,外事外物对自身的影响在慢慢变得容易掌控。身心越来越是一个整体。
2.今心即是“念”
我们的注意力为什么总是不受控制?
因为我们还不太懂“控制”。
一般人们认为“控制”、“管理”就是要做点什么。
小孩子想要看到美丽的蝴蝶,希望它快一点破茧而出,于是他天真地把蛹打开,因为他还不懂事物的发展都有自己安排。
如果我们认为一件事有意义,就请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而去做,不要为了“提升自己”、“变成更好的人”而做。我们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因为我们已经如我们所是般完美,这其中包括我们所有的“不完美部分”。
我们总是设法到达别的地方,迫切想要去往某一更好的、随心所欲的时刻。我们很容易失去耐心,变得急躁。这会令我们无法安住于此时此地,无法不在意结果,无法关注过程。我们要明白“无处去”,关注现在的所在。
过程就是结果。蛹就已经是蝴蝶了,蝴蝶也还是蛹。在深入、全面、恒定的视角,它们是一样的。我们要明白“无所得”,关注现在的状态。
我们是一个人,有智慧的生命,“我思故我在”。一个人意识的存在,是因为有思想有情绪;一个人物质的存在,是因为在呼吸在代谢;一个人社会的存在,是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们每个人本来就很忙了,思考、生存、混江湖,为什么还要在忙本职任务之外,再找那么多事呢?为什么还要去“控制”、“管理”变得“更好”呢?把眼前的事专心做好就是如我们所是般完美。我们能做到看清规律、适应规律、效仿规律的运行方式,就可以了。深入、全面、恒定的关注本身就是在做了。
当我们或接受我们“管理”的人开始练习、实践、做事时,各种评判的生起是多么频繁。“做好了”“做差了”“为什么好了”“为什么差了”“如何更好”“如何别差”“如果……”“要不是……”…………好烦啊,到底怎么做?
不要去评判,不要去干涉,只要像正形篇里的要诀一样,分析结构、理清关系、各司其职,形成习惯,“形正则气顺”,按长期的程序、要求、制度去做,需要修正的自行修正。我们只要深入全面恒定的认认真真关注,不要没事找事,就是“无事做”。
无处去、无事做、无所得。只是关注就可以了,就很可以了。这种关注,可以用“观注”或用“觉知”表达更好。
重点并不是思想情绪、不是呼吸代谢、不是做事混江湖、不是控制管理,而是觉知。觉知我们在做这些事情,觉知我们在评判,觉知我们有更多评判,觉知我们有更多想做的事情,想去的地方,想要的结果,觉知我们在觉知,觉知我们在体验。
并不是说,我们不能有所欲求,或我们不应该有目标和企图心;而是在提醒我们:倘若我们觉知到自己对所欲求之物有多么执着,并让这个觉知调整我们的思维、情绪及行动时,我们将为自己与他人减少一些苦难。
专心觉知让我们能够听到自己、家人、同事、朋友或孩子真正在表达的事,让我们能看到在对方脸上瞬间闪过的表情,让我们看到对方的品质,和各自的位置。
最重要的却是最易被遗漏、太理所当然反而体察不到的,就是那感觉和知晓“呼吸正在进出、声音正在经过、念头正在飘过”的觉知本身。不管我们正在留意什么,这留意或觉知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觉知可以培养纯然的专注力与洞察力,发展出智慧。“智慧”指超越对事物的误解,进而了知真相的能力。
3.人贵自知
(1)活在故事里的不自知
我们是一个人,生而为人,必会经历痛苦。
苦难可能以任何形式爆发,出乎意料地出现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与人际关系中、希望与梦想中、历史与未竟的事业中。它可能暗示某件事的终结,预兆某些不可挽回的损失。它可能一瞬间粉碎一切希望与梦想,撕裂我们的生活,打乱一切,摧毁最美丽最可爱的事物。这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无法避免。既已拥有这副身体,就注定要受苦。若有执着,也要受苦。我们可能造成了别人的受苦却不自知。所以,我们全都会受苦。问题是,不论情况有多糟,我们能否继续探索和善待这些苦?是否有基础且实际的方法,带我们深入痛苦的经历,不让它们发展得更糟?
苦难总会引出故事,因为我们会拼命向自己解释一些无法解释的事。我们编织的故事往往在利用过去的事作为证据,来支持今天的论点,强化它的“正确性”。尽管这些故事具有某种事实的成分,但它们绝非完整真实。真正的我们,远比我们所建构的故事大得多。
人的每样东西都可能被拿走,除了一样之外,那就是人类最后的自由——在任何的境遇中选择自身态度的自由,选择自己道路的自由。人类真正的本质是无限的。话虽如此,我们仍免不了经常回到不自觉的和未经检验的思维习性中,将自己看小、看扁。我们可能深深认同自己的思想与情绪,认同那些依据个人喜好建立起来的人生故事。
比方说,有人患上了重症慢性病,一直以来他(她)都告诉自己:“我的生活完了。”他回想起患病以前的日子,于是心想:“这毁掉了我的生活。”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是事实,但这个态度仿佛关闭了希望,令现在与未来所有可能的选择都消失了。它编织了一个令人忧郁与绝望的故事。这个故事可以自行维生,不断地繁衍,无止境,不发生任何改变。
觉知的力量就在于它对生命基础元素的检视(尤其是我们深陷其中之时)、对我们认同并已应用的那些观念和看法的检视。
就连绝症也有人治愈,就算不能治愈又能如何?既然发生了,为什么不能深入面对恒定的认真面对呢?
接纳意味着看清事物的本然,以更明智的方式与之相处。然后,在明晰的视角中,采取合宜的行动。
当我们最需要觉察力来觉知恐惧,想学会如何与它相处的时候,我们最需要明晰与平静。而恐惧很可能会将我们吞没,遮蔽了我们的心。所以,接纳就是把整个世界的好与坏都纳入自身,就是成为这个世界现实的一部分。
任何一个引发恐惧的场景,都是天赐的财富,前提是,我们已经做好迎接它们的准备。它们给我们无数次机会去“看见”:自己的幸福感在多大程度上依赖别人的作为;我们多么缺乏自觉,迫切希望事情按自己的期待发展;我们渴望被善待,仿佛全世界的人都应该了解我们的需求;我们有多么脆弱,我们有多么强大……
(2)活在概念里的不自知
观念、意见和专业知识很容易形成障碍,阻挡我们发现自己的无知。人们极易沉溺在自己的信念系统、意见、想法与偏见中。
不知道,本质上是对无知的诚实,不必为此感到羞愧,尽管有许多人这么想。当然,在团体、教室或学校里说我们“不知道”,的确有点令人害怕,因为我们并不想显得愚蠢。这是我们的思维习性。但是,再考虑一下:所有伟大的科学家都必须先承认他们不知道,并且将此牢记在心。如果不这么做,他们将无法发现任何有意义的事,因为新的发现和了悟只发生在所知和所不知之间的交界。
如果心已经完全被已知占据,我们便无法跃入另一种创造、想象或诗意的次元,也无法发现事物内在隐藏的秩序。
(3)不逃避不分神
觉知要我们安住于当下,是真的、真的、真的无处可去,无事可做,亦无所得。这和我们做的别的事都不相同,比如,我们在吃饭、在开车、在读书、在看视频、在呼吸,往往会形成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变成一种不用思考就能操作的技术,吃着吃着、开着开着、读着读着、看着看着,意识就跑了。要么是意识自己乱跑,迷失在种种念头和情绪里;要么是意识跟着视频和书中的人物跑进虚似的世界里,停不下、回不来。
要走圈,我们每时每刻都能觉知是不是正在按要诀运转吗?能觉知到每一处器官、组织、细胞吗?
当然不容易做到,如果做到了,就不用再修行了。因为我们是人,因为意识本来是种种念头,因为修行的过程就是要把神慢慢的安住。
意识像大海,海的上层是情绪、思维和经历,外界的力量很容易影响海面的状态,我们的心随之而动,我们会被自己的念头蒙蔽,把它们误认为事实真相,但不管念头示现怎样的狂乱之姿,其实无非是海平面上的波浪。
换个角度看,整体的心深邃、广阔,本然地寂静平和,就好似那大海的深处。
无论当时在想什么,有什么情绪,一旦思考被带入觉知,它们很快就会失去其操控生活的力量,不再束缚我们,反而能为我们所用。认清楚思维不过是觉知场中来来去去的现象,于是我们自由多了。
我们是人,当然会走神分心;但我们是修行者,我们在觉知我们走神分心。
我们是人,当然会兴奋喜悦;但我们是修行者,我们在觉知我们兴奋喜悦。
我们是人,当然会愤怒生气;但我们是修行者,我们在觉知我们愤怒生气。
我们是人,当然会悲痛哀伤;但我们是修行者,我们在觉知我们悲痛哀伤。
我们是人,当然会觉知;但我们是修行者,我们在觉知我们在觉知。
辅导老师:
许昌南海武馆菅长山
台前八卦掌传人刘振武先生
引用文献:
乔·卡巴金 (Jon Kabat-Zinn):《不分心:初学者的正念书》,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年1月1日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