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雯雨霏
《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是来帮助成人学会如何高效读书学以致用的。
因为目前成人读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没时间,没精力,读不懂,所以要怎么去解决?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拆书的方式,把知识拆为己用,知识转化为学习者的能力。
通常,当仅仅聚焦于知识本身,停留在知识层面去做记录或摘抄的话,那就是“初级学习者”或“搬运工”这个角色。这是属于事实类的知识,拆书里的R(Reading)就是这一部分,而这也会是将来人工智能最容易取代的部分。
不同于初级学习者,另一种是高级学习者,这类学习者是能够对所看到的内容进行反思、分析,找到可以联系自身的部分。
书中提到,想要从初级学习者到高级学习者,就需要用到“拆书帮便签读书法”。
基本步骤包括:RIA
R:阅读原文片段
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A:学习者拆为己用(=体验+反思)
根据成人学习是一种更多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这样的特点,决定了成人的学习方式无法用研究型的学习法,而是从实用目的开始。这背后的理论由成人教育学五大公理支撑,包括:自我导向、关联经验、强调实践、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内在驱动。成人学习需要讲求效率,需要学了之后马上就能用出来,产生实际的作用,这个就是拆书最大的意义所在。其中的I(Interpretation)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
因为在疯狂变化的社会中,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就是把有价值的知识转化为自己能力的能力。因为概念必须联系实践,并能学以致用。如此,才能有效契合成人学习的特点,解决问题。学习者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为学习促进者。学习促进者通过教会别人而深刻掌握某个知识。这个过程就不再仅仅是看到“事实类知识”(factual knowledge),而是更多看到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整合成“概念类知识”(conceptual knowledge)。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有了I(Interpretation),学习者就可以反复进行“体验”和“反思”,从而可以更好地将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将知识应用到工作与生活之中。“体验”和“反思”两个过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这个反复进行的过程就被称为“拆解”,或“拆为己用”(Appropriation)。
在转化之后,就需要去实际应用了。
仔细看一看A(Appropriation)这个过程:
A:学习者拆为己用(=体验+反思)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A2:以后我怎样应用
书中也举了一个例子,关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是如何演绎“积极主动”这个概念,使其真正落地。
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联系自身”:
(1)想想过去几周内,自己以消极方式回应的两三件事。描述一下自己是怎么说的。
(2)想想在同样情况下自己可以采取的集中积极的回应方式。
这可以说是人性,人都是会对和自己相关的东西非常敏感的。当联系自身后,会有更多的共鸣点,注意力也会立刻提升。史蒂芬柯维的第一步,就是让人联系自身,找出自己通常的一个反应,然后才是第二步,如果再来一次,会怎么做,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个过程,其实就“体验+反思”。
柯维用来演绎“积极主动”的“关注圈”和“影响圈”模型,就脱胎于洛特的控制点理论(Locus of Control)。这其实就是对知识的拆解。柯维的拆解使我们对人格心理学概念更容易理解、应用。也就是说,他帮助学习者把“控制点”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积极主动”的能力。而学习者的最高目标,就是要成为柯维这样的学习促进者。
没有工具的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的工具是盲目的。我们可以直接模仿这套拆书流程,不过最终还是要知道背后的理论。因此,书中也提到与高级学习者相关的成人学习理论包括:体验——反思、联系自己帮助记忆、在学习中锻炼专家的思维模式、重构式的学以致用。
人工智能已然悄悄来临,人工智能会带走些什么?论知识,也许人工智能能够存储的比我们多很多,论数据分析,也许更是其强项,但论如何整合分析,也许依旧需要我们人类的大脑,但如果大脑未经训练,也许被超越并非是人工智能强,而是我们自己不够强。拆书的意义突然变得立体了,为了能高效读书,为了能够会运用,为了大脑的思辨力更强。联系自身加反思,刻意练习拆书,让大脑刻意成长更多!
*注:本篇有书中的一些摘抄
#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 64 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