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解读:
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一般,重视大的祸患就如同重视身体一样。
老子指出宠为下,得宠是卑下的,得宠是一种接受施与的关系,所谓"宠者"正是一种上对下的关系,因此也就有失平等了。
理论根据: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高到低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感,尊重与自我实现。
宠辱若惊,反映的是人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一个个体,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后将会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得到别人的承认。
马斯洛指出,当一个个体,达成真正的自我实现后,便会获得"高峰体验",处于高峰体验的人具有最高程度的认同,最接近自我,更深刻地说,是最接近真正的自我,另外,得到了高峰体验的人会更少地关注物质财富和地位,他们更可能去寻找生命的自在意义。
"宠为下"深刻的现实含义:
白居易在诗中写道,"后宫佳丽三千,集三千宠爱于一身。"
这告诉我们的是,得宠者是寥寥无几的,一人得宠的背后,必然对应的是他人的冷落和失宠,待到得宠者"红颜暗老白发新"时,失宠也是无可奈何。
她们是没有条件施宠于人,等待其他人的宠幸,同时自己的命运也是被他人所把持。
这正是是"宠为下"深刻的现实含义。
宠辱皆忘的典例:
与世无争的严子陵,是两汉之交的高士,在少时已经非常有名望,更是东汉开国之君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当时的官员选拔机制是荐举制。
刘秀曾数次命人请严光从仕,严光均拒之,后严光入宫几日,与光武帝重温同窗生活后,就又回到了富春山中俯察流水,悄闻花香,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独得天趣。
此外,更有濮水垂钓的庄子,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皆是深谙"宠辱皆忘"之理,过着甘于清贫,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
《菜根谭》中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道出了"宠辱皆忘"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