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背后只有沉寂,砥砺前行的前方才是希望


在张sir请假之结束之后,我也请了三周假,理由是我没动力写下去了,胸无点墨,只能封笔以待后续。


我以为这段时间的休息会让我重获新生,事实上,并没有。我几乎适应了不交作业的日子,这段时间休息并没有使我精力充沛起来,反而是在写作的路上后退许多。


今天早上突然想起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的那句话——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在沉默中爆发的人功成名就,在沉默中灭亡的人如过眼云烟。没有人想成为前者,但结果往往都成了后者,比如此刻之前的我。


都说累了要休息,写作把自己“掏空”难道不能暂停一段时间吗?


之前,我一直建议某些忙不过来的战友请假,不要把写作变成负担,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不是吗?


既然是快乐的事情,那为什么要休息呢?


对呀,我为什么要休息呢?可能因为我不快乐吧!我很享受输出的时刻,比如此时此刻,比如喧闹的酒吧里,随着手指在键盘上快速移动,一个个字符跳跃出来。


抛开外在因素来说,写作的的确确是一件令我感到愉快的事情,即使是记录不开心的事情,因为记录本身就是一种值得鼓励的行为。


因此,写作输出于我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选“休息”的选择不是因为写作本身不快乐,而是其它方面的不利因素促使我暂停了输出。


我想了想,是什么呢?


是收获,是获得的资源,是内心的成就感。快乐可以当饭吃吗?不能,就像工作能当饭吃一样,所以即使不快乐依旧兢兢业业。


问题的根源出来了,因为无所得,所以放弃了。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又尴尬的结论,过于赤裸的“市侩”。即便如此,又逃脱不了,人性如此。


在请假的三周里,我并没有获得比以往更多的快乐,反而失去的更多一些。


就像我们常说的间歇性努力一般,能量的高低循环,似乎势不可挡,那认命吗?


不认,打死都不认,可循环往复之后,还是会在沉寂中灭亡。


咋办呢?这似乎是一个无解的死循环,耐之如何?


巧的是,今早看了优势星球的一篇软广,前半段说了一个胜利者效应——动物在战胜一些比较弱的对手以后,在面对较强的对手时,胜率比直接面对强敌要大很多。


这个效应同样适用于人类,所以有个词叫「强者恒强」。


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的教授胡海兰和她的团队曾经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发表过一项实验。


他们让两只实力有强弱的老鼠在钻管里面对面决斗,争夺地盘。


实力明显偏弱的老鼠豆豆,一开始处于下风。


实验人员尝试用激光去刺激豆豆的大脑前额叶皮层,这块区域和遇到对抗时的精神战斗力有关。


豆豆被激光刺激了以后,战斗力暴增,很快就打败了对手,赢得了属于自己的领地。


更神奇的是,这样连续刺激6次以后,豆豆就彻底逆袭成了一个强者,就算没有激光的「助攻」,它也已经能在钻管对抗中打败对手。

豆豆的大脑机制在多次刺激后的胜利中被改变,它彻底成为了一个强者。

一只弱势的老鼠在习惯享受了战斗获得好处之后,都变得勇猛异常,那么你我呢?

有什么能刺激我们的战斗神经,让我们战斗欲望变强,战斗力飙升呢?

我想到的做某件事的初心,不忘初心,有始有终,这不是老生常谈,而是战斗欲望的根源所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