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者的苹果
曾听到这样一个比喻:有智者告诉村民,村东头路西边有个果园,里面有种树结的果实很好吃,甜甜的,名字叫苹果。有人听了根本不相信,出门就回家了;有人听了准备去尝试下,结果出门走到了村西头;有人出门准备去,但突然有事又把这事给忘了;有人记得这事也找对了地方,但是摘下一个尝了一口发现是酸的,便心想智者是骗子,愤愤然走掉了;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记住、相信并找对了地方,尝试了酸的甜的香的面的脆的,得出结论苹果确实很好吃,是甜的,并愿意追随智者,后又找到了芒果香蕉和宝石。
这个苹果的故事是说:凡事,你得先相信,且得是正信,然后有正解,落实到行动,最后体证证悟,这个比喻,指的是佛法的信解行证慧律。
当然,有一类人,在智者没有说出那就是苹果之前,他就自己找到并品尝到了苹果的香甜,只是不知道那就是苹果而已,他们是不说只做的践行者,需要天分、悟性和因缘和合。
2、固执的苹果
今天在微信圈里发了一条信息:所谓固执,有没有可能是因为自己知道的少,所以总认为自己总是对的,而且还不承认,不接受,不改变……
结果,同事娜美女给出的神点评,秀出了哲学家的智慧肌肉:如果你第一次吃的是青苹果,后来别人跟你说还有红苹果,面苹果,黄苹果,脆苹果,甚至黑苹果,你因为无知,可能都会否认,那就是固执。[强][强][强]
所以你没有经历过的不代表不存在,你做不到不见得别人也做不到;反过来,你经历过的不见得别人都了解,你做到的不见得别人也能做到,或者都相信。
所以有这么两个农夫成为笑柄,一个自己天天用锄头锄地,便会思考皇帝的工作是不是天天用金锄头锄地;一个觉得自己穿着的烂皮袄在太阳下晒着就很舒服,便以为把这个烂皮袄送给皇帝,它一定是一个宝贝。
好吧,这个苹果告诉我不要总拿自己的标准、所见所闻和经历感受来衡量别人!
佛陀说,所说法相,实非法相,是名法相;也因此,所说苹果,实非苹果,是名苹果!
两个苹果,让我看到了一片智慧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