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hings taught in colleges and schools are not education, but
the means of education.
爱默生认为,大学之道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莫提默与查尔斯也提到,“阅读”的意义分为两种,一种是获得资讯,另一种是提高理解力。“资讯”与“理解力”的区别正如同爱默生所言,正是”鱼“与”渔“,“术”与“道”的区别。原来即使是同读一本书的两人,收获也能截然不同:书中的资讯或许能引发思考,理解力的拓宽却能重塑观念。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提高理解力,避免为资讯“奴役”呢?《如何阅读一本书》已然提供了答案:提高主动性+提升阅读技巧=增强理解力。
本书的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是美国享有盛名的学者、教育家和编辑,曾任芝加哥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主编了《西方世界的经典》,指导了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查尔斯·范多伦是其好友,在多年的合作中,为《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再版建言献策。
《如何阅读一本书》虽写于半个世纪前,如今拾来,仍觉相见恨晚。本文将站在两位大家的肩上,谈谈如何立足主动性与阅读技巧,采撷阅读的果实。
为什么要提高主动性
“学习金字塔”理论由美国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于1946年提出。经其实验论证,主动学习的学习内容留存率是被动学习的两倍。这也印证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所言——主动性是激励读者不断提升阅读技巧的动力与前提。阅读宛如上山采果,被动阅读的人漫无目的的游走,只摘看到的果子,还会沉溺于路上奇妙的风景耽误了行程;主动阅读的人会时刻牢记自己的目的,总结出哪里的果子结的又大又好。登阅读之山,我们应牢记三点:
第一、学着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应不断思考以下四个基本问题,并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 从整体看,这本书的论点是什么?
· 从细节看,论据与分析是如何支撑论点的?
· 作者的结论合理吗?整体合理还是部分合理?
· 如何为我所用?
不断的提问不仅能引发思考,还能提醒你全神贯注。
第二、在不同的阅读阶段用不同的方法记笔记
a) 结构笔记
· 在第一遍浏览整体时记录
· 记录全书整体构架及作者主要观点
· 第一遍通读时的疑问
b) 概念笔记
· 在第二遍及两遍以上消化细节时记录
· 用来支撑主题的论点与事例以及论述的逻辑
· 我的观点
c) 辩证笔记
· 在按照一个主题同时阅读几本书时记录
· 主题下,自行列出几个想要研究的问题,记录不同作者在不同书中的观点
· 分析问题后得出的结论
阅读笔记与阅读技巧相辅相成,应注意与后文的阅读技巧部分对应练习。
第三、坚持下去,养成习惯
正如歌德所言,达到终极目标的方法就是把每一步都看成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养成一个习惯就像骑自行车,刚开始蹬的时候阻力很大、重心不稳,可一旦掌握了节奏,便格外的顺畅起来。
阅读技巧——理解力进阶的捷径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世界上大部分的书只需要浏览,只有30%的书值得仔细通读,3%值得反复品咂。阅读技巧也逃不出“二八法则”:80%的精力该投入到20%的佳作上。通常阅读一本书需要三步:
第一步:系统略读
· 大致浏览——通过封皮、目录、前言等了解书的主题、类型
· 快速通读——通过有重点的略读了解架构、梳理大纲
· 即时思考——回想主要内容、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大多数的书在挑剔的读者面前只能走到第一步,剩下的会被读者细细“解剖”。
第二步:深度解构
· 找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在文中的意思
· 找关键句——尤其关注开头与结尾,抓住文章及篇章主旨
· 找支撑点——事例、数据等是如何支撑主旨的?
· 即使思考——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解决了吗?
一个好的读者,既是厨师,也是食客。既要庖丁解牛、烹饪精华,也要细嚼慢咽、品咂是否保留了菜品原来的风味。
第三步:忠实评论
· 审视自己是否已经完成前两步并能用自己的话诠释此书
· 指出书中提出了哪些有理有据的新观点与新知识
· 指出书中哪些地方知识错误、逻辑错误或分析不全
· 思考书中的观点该如何为我所用
读书不是老师传授、学生听讲,而是作者与读者平起平坐、隔空对话。认真“聆听”后,及时反馈是读者的任务。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还提到,最高阶的阅读应当是“主题阅读”:按照一个主题阅读多本书。这就仿佛在读者的脑海里构架出一个虚拟的辩论场,同一领域的专家在此唇枪舌剑互不相让,读者便成了权衡左右的法官,梳理出一个又一个问题的隐蔽思路。这不仅需要熟练的阅读技巧,还要极大的耐心与细心、公平与公正。
“读书时要深思多问。只读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或者走马看花,所获甚微。”王梓坤先生所言甚是。在泛知识化时代,“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正确,“阅读的意义”却被放置一旁。或许是时候想一想到底该如何阅读一本书:去磨一磨刀,再上山砍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