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达·莫里森:她记录了中国历史,中国历史记住了她

1933年,有家德国人在北京开设的哈同照相馆,在摄影杂志上刊登广告,征召一名会讲英、法、德语的女摄影师。同时懂这三门语言的赫达·莫里森,感觉时机来了。

她出生于德国最勤劳的施瓦布地区,这个地区的人以吃苦耐劳著称,并且照相馆老板觉得女摄影师是比男摄影师便宜(原来德国也有重男轻女思想),便招募了年仅24岁的赫达·莫里森。

1941年的Hedda Morrison(赫达·莫里森)

一登上驶往中国的邮轮,赫达·莫里森就把家人给自己防身用的手枪丢入海中,她不认为在中国会有什么危险。她只带着一部Rolleiflex双镜中幅反光相机,和少量行李来到中国,并在中国度过了13年。

她在北京城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用镜头不断捕捉各色人物和风景,时间一天天流逝,她喜欢上了这片陌生土地上的人们和文化。

只愿支付低薪给赫达·莫里森的照相馆东家,在五年合约期满后,担心手艺高超的她另起炉灶与他竞争,便设法逼她回德国。但赫达·莫里森却喜欢这种并不富裕却过得甘之如饴的生活,执意要留在中国,最终她靠售卖照片为生。

1940年赫达·莫里森嫁给了在中国出生的英国籍人阿拉斯泰·莫里逊,直到1946年因躲避战火,莫里森夫妇离开中国。

从1933年进入中国到1946年离开中国共13年里,赫达·莫里森拍摄了有关中国的专题照片超过两万张。经过整理,她将在中国拍摄的一万多张底片、29本影集6000多幅照片,捐赠给了哈佛大学的哈佛—燕京图书馆。

赫达·莫里森的镜头,只记录真实瞬间,从不造作。由于图书馆并未全部公布她的照片,只有极少量地被一些杂志刊登,所以,我们挑选几张出来,欣赏下她的摄影手法,以及民国时期是怎样的风土人情。

11937年的北平街头,这是辆脚踏黄包车,是洋货,比普通黄包车高级很多


旧社会的小女孩,年仅小小就要帮带娃娃,以减轻大人的压力


四合院像村,像房,墙壁也有标语,还有城墙

除了北京和当时的热河以外,赫达·莫里森的足迹还到过山西、陕西、山东香港等地,访问过华山,泰山,曲阜等名胜。在这位女摄影师的照片里,无论是威海卫的渔民、华山上的道士、潭柘寺的和尚还是北平街头的小贩,看上去是那么不慌不忙、气定神闲,仿佛都是热爱生活的人。

从她的照片可以看出许多生活细节,结合三四十年代的实际情况可以判断,赫达·莫里森也是个热爱生活向往和平的人。13年来,她按主题排列,如“手工艺”、“故宫”、“颐和园”、“寺庙”、《十三陵》和《失落的部落》,建立了一个“旧”中国图像集。

赫达·莫里森离开中国后,1947年移居砂拉越州,1967年定居澳大利亚的堪培拉,直到1991年去世。70年代末赫达·莫里森重游北京城,感慨万千,她的摄影作品,几乎是建造了一个1933-1946年的中国民间、社会、经济与政治投影的资料库,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逝去的中国、尤其是一个逝去的北京的图像记录。

她记录了历史,中国历史也记住了她。

Hedda Morrison(赫达·莫里森)在中国的摄影作品,于1987年被牛津大学出版社在美国出版,题为《Travels of a Photographer in China, 1933-1946》。她在香港拍摄的作品也于2005年由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作品集《A Photographer in Old Peking》由北京出版社出了中译文,名为《洋镜头里的老北京》。

(图片版权属原作者与相关单位,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我是一袋大米说,敬请关注,便于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