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需求定律:没有绝对的需求,也没有绝对的供给
1、需求曲线倾斜向下,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比。
2、需求量与需求存在重要区别,当价格以外的其他条件改变,需求也发生变化,需求曲线发生移动。
3、需求与供给没有必然区分,价格高到一定程度时,原来的需求者会成为供给者。
4、交易剩余:任何一宗交易,买卖双方在其中都赚了便宜。“消费者剩余”、“供给者剩余”的提法不准确。
第二需求定律:没有永远的奢侈品,也没有永远的必需品,不存在绝对刚需
1、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的弹性会越来越大,人们会找到越来越多的替代品和对策。
2、弹性是重点,在一条需求曲线上,斜率处处相等,但弹性处处不等。价格高时,弹性大,奢侈品;价格低时,弹性低,必需品。
3、没有永远的奢侈品,也没有永远的必需品。取决于商品的价格。
4、垂直的需求曲线(刚需)不存在,一定是倾斜向下的,因为人们会寻找对策。
5、税负分担原则:买卖双方共同承担税负,谁的相对弹性越低,谁承担比例越高。任何成本,都不仅仅是买卖双方支付,它像涟漪,波及与买卖双方交易的其他人。没有唯一的受益者,也没有唯一的受害者,层层分摊
6、人们如何应付意外:趋利避害时间越长,考虑、准备事件越充分,好处、坏处都提前分摊出去了。911事件、铁达尼事件,其实人们早就预计到了风险,这是需求第二定律中“税负分担”的应用。
谁是压岁钱的受益者?——如果是亲戚间,最后基本是持平的。如果是其他人际关系,要看谁更有求于谁。
国际上的经济制裁,谁承担制裁后果?民众还是领导人?
——其实制裁者本身也是受害者,因为它可能因为禁运或贸易壁垒,而使本国民众利益受损。在受制裁的国家看,领导人和民众都遭遇了这个突然的冲击,他们需要寻找对策。谁承担的更多,就看民众与领导人之间的关系,谁更依赖谁的存在。
第三需求定律:“好东西运到远方去”,加上一个附加费用后,精选品的相对价格降低,附加费用越高,精选品优势越明显。
一周问答
1、有没有什么商品,无论价格多高,人的需求量都是一样的?——没有,人们会寻找替代品。
2、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例子。——“增减挂钩”的土地政策,“上有政策,上也有对策”。美国的禁酒令。
3、税负分担的例子:学习语言,美式英语、英式英语?看谁强势。领导和下属吃饭,谁付钱?看谁更希望促成这顿饭。
4、举例说明第三需求定律:“好东西运到远方去”,从新疆运西瓜到北京,你运最好的西瓜还是最差的?在免费的互联网时代,得到app提供付费的知识产品,一定不会差。住在海边的人吃不到最好的海鲜。